96个儿童,画96幅“我家的房子”,结果会怎样? “想到会雷同,但没想到会这么雷同。 ”王哲莹说。 去年暑假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研究生王哲莹开始了一项实验,她选取了上海、北京两地96名4岁至6岁的儿童,让他们以“我家的房子”为题画一幅画。在最终呈现的96幅画作中,70%的幼儿画的并不是“自己家的房子”,而是“大人教的房子”,相似的尖屋顶、长形屋,中规中矩的门窗,还有差不多
今天上午,华东师大召开了“学问人生——纪念中国首批博士学位颁发30周年专题座谈会”,邀请了全国首批18名博士中的11人与当代研究生座谈。座谈会现场,老博士们纷纷勉励当代研究生奋发图强,勇于探索创新,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科研能力,这18位博士都被业界广泛赞誉——他们中有中科院院士1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位,曾经担任过高校校(院)长或中国科学院所长的有4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位
今天,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第三届城市社会论坛,“移民群体与社会融合”问题受到各界专家热议。 据统计,目前有超过二亿农民在城市打工经商,成为城市新市民,随之而来的是新市民子女——“民二代”的城市融入问题,这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会议上不少专家纷纷指出,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的增长,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将步入育龄阶段。与此相伴,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必将越来越成为他们在务工城镇稳定就业
图为1983年5月27日,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除了唯一的工学博士冯玉琳在美国读书外,马中骐、谢惠民、黄朝商、徐功巧(女)、徐文耀、白志东、赵林城、李尚志、范洪义、单墫、苏淳、洪家兴、李绍宽、张荫南、童裕孙、王建磐和于秀源等17位博士参加了这次大会。王建磐 供图 30年前,我国首批博士用自己的勤奋与智慧实现了中国的“博士”梦;30年之后,他们将继续用
目前有超过二亿农民在城市打工经商,“民二代”的城市融入问题,已为各界焦点。 23日“第三届城市社会论坛: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儿童、青少年与家庭国际学术会议”开幕,“移民群体与社会融合”成为热门话题之一。专家坦言,农民工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不完善,地方政府尚未形成对农民工群体有效服务和管理制度。 专家们指出,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增长,越来越多者将步入育龄阶段,与此相伴,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必将日渐成为他们
微风拂面,水波不兴,自然界中最奇异的蜕变却在悄悄进行。进入夏季,昆虫出现爆发性繁殖,蜻蜓、萤火虫、知了、蛐蛐,……这些儿时熟悉的伙伴又回来了,它们缤纷的“夜生活”成为这夏季里独有的风景线。近日,不少公益组织和社会团体纷纷组织夜游活动,引导市民去探访这些“夜精灵”。近年来,夜游呈现逐年火爆的态势。本报记者 瞿艳花 夏夜各种昆虫纷纷开始活跃 “蜻蜓羽化代表着真正的夏天开始来临了。”上周
学士帽,学士服,毕业照……这些与毕业紧紧相连的物件充实了大四学子的毕业记忆盒,而你是否有听说过用漫画的方式来纪念毕业的呢? 近日,当毕业生们选择各种方式来纪念自己的毕业时,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的大四学生刘恺琳充满新意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师生漫画象”大合集。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官方微博上,记者看到了刘恺琳的9幅纪念漫画,萌态可掬的漫画人像,细节生动的服装刻画
学士帽,学士服,毕业照....。。这些与毕业紧紧相连的物件充实了大四学子的毕业记忆盒,而你是否有听说过用漫画的方式来纪念毕业的呢? 记者今日获悉,来自华东师大毕业生刘恺琳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师生漫画象”大合集。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官方微博上登出刘恺琳的9幅纪念漫画,这个新鲜而又感人的纪念毕业的方式引起了共鸣无数。萌态可掬的漫画人像,细节生动的服装刻画,甚至是小物件,微背景,都在刘恺琳
当母语遇上外语的时代扑面而来之时,青少年对语文学习的热情、钻研劲还有多深?在学生们的心中,语文老师到底占什么样的“分量”?上周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进华杯第六届上海市语文大讲堂上,一线语文教师展开了教学功力大比武,并就如何教好和学好语文展开了研讨。 语文老师有魅力 据主办方《中文自修》杂志社近期对沪上3000余名中学生的调查,在问及“迄今为止对你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哪个学科的”时,49.6%的学生选择
新报讯 近日,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的大四学生刘恺琳向学校呈现了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师生漫画像”大合集。 刘恺琳一共画了33幅漫画。记者昨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官方微博上看到了刘恺琳所作的9幅恩师的漫画。这个新鲜而又感人的毕业纪念方式引起了网友共鸣。网友“玉婆豆腐”留言说:“这是毕业季最美的纪念!同学老师都青春无敌呀!” 刘恺琳将24幅为同学绘制的漫画也贴在了微博小空间
全球“汉语热”势不可挡,催热了对外汉语教师这一新兴职业。那么,给老外上好中文课究竟需要怎样的本领?对外汉语培训或教学人员需要怎样的素质和资质?5月2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五洲汉风 华夏师韵”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大赛或许可以为这些问题提供参考答案。 记者在比赛现场了解到,大赛分为初赛与决赛两场,形式为教案设计,决赛则采用现场模拟教学的形式,并设有临时组织教学、现场即兴问答等环节。在模拟课堂
给老外上好中文课究竟需要怎样的本领?对外汉语培训或教学人员需要怎样的素质和资质? 22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五洲汉风华夏师韵”第三届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大赛上海高校邀请赛或许可为这一系列问题提供参考答案。据知,这也是首届沪上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大赛。 全球“汉语热”催热了对外汉语教师这一新兴职业。目前,中国共有近300所高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提供对外汉语培训的机构亦“遍地开花”,许多人对于
第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刚刚揭晓,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系研究生二年级学生熊智淳荣列其中。而两周前,在华东师大“感动师大·青年学子”颁奖会上也有熊智淳的身影。这个初夏,对于熊智淳来说,充满非凡的意义。 面对记者,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熊智淳,沉稳而谦逊。他的笑容满溢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师大学子绝对是一流的,大家要永远挑战,追求卓越!为自己心中的梦想不断前进!”回顾5年的学习生涯,熊智淳认为
走进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内实验室负责人黄昭鸣的办公室,墙上由许多孩童笑脸拼成的“福”字贴画格外引人注目,实验室卢海丹博士让记者仔细观察照片,原来这些孩子的耳朵上都有一根如耳机线般细小的传输线,因为他们都是小小虎幼稚园的听力障碍儿童。通过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教结合”的康复教育,这些聋儿都顺利的进入了小学,这幅画表达了孩子们对实验室研究人员的感谢之情。 “医教结合”理念
共有 23,698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80 页 当前第 1,31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