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闻晚报》:新中国首批博士齐聚华东师大

2013年05月27日

今天上午,华东师大召开了“学问人生——纪念中国首批博士学位颁发30周年专题座谈会”,邀请了全国首批18名博士中的11人与当代研究生座谈。座谈会现场,老博士们纷纷勉励当代研究生奋发图强,勇于探索创新,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科研能力,这18位博士都被业界广泛赞誉——他们中有中科院院士1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位,曾经担任过高校校(院)长或中国科学院所长的有4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位,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领队两位。

首批博士中5人毕业自上海高校

1983527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首批博士:马中骐、谢惠民、黄朝商、徐功巧、徐文耀、白志东、赵林城、李尚志、范洪义、单墫、苏淳、洪家兴、李绍宽、张荫南、冯玉琳、童裕孙、王建磐、于秀源。中国自己培养的这些“土博士”中,6名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6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名来自复旦大学,另外两名分别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但没有授予博士学位。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招生。次年,恢复了研究生招生。被耽误了10年之久的大批青年,从厂矿、田间重新回到校园。 19802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标志着中国学位制度正式走上法制化轨道。根据这部法律,中国首批18名博士的论文答辩及学位批准,在1982年初至1983年间陆续完成。

19835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北京市人民政府把各培养单位的博士召集起来,召开了学位授予大会。当时,除了唯一的工学博士冯玉琳在美国读书没有到场外,其余17名博士在人民大会堂里接受了博士学位授予。

当年博士多成学界名师

如今,18位博士成了在课堂里教书育人、德高望重的老师,他们在自己苦心钻研课题的同时,也为大学教育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人曾向首批博士之一、原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室主任李尚志问了3个问题:“您现在还上课吗”“给本科生上还是给研究生上”“给高年级上还是给一年级上”。他的回答是:“我们系从华罗庚开始就一直是知名教授上基础课,这是多年的传统。我唯一的本事就是没有将这个传统破坏掉。 ”李尚志特别提到了中科大数学系创建时留下的“三条龙”传统,认为其对现今仍有借鉴意义。 “三条龙”指“华龙”、“关龙”、“吴龙”,即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三位数学大师,他们按照各自的理念办学,亲自讲课,亲自写讲义。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创举:一是专家治校的创举,二是不同的学术风格并行不悖的创举,三是高等学校搞科研的创举,四是科研专家讲授本科生课程的创举。

老博士连续带出多批新博士

除了李尚志,18位博士中还有很多以学生教育为己任的老师。王建磐于1997年至2006年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一职,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管理上。王建磐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代数群与量子群,尤擅长其表示理论,他在代数群理论上的研究论文被国内外同行频繁引用,为国际上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担任校长期间,他需要管理全校师生而不只是自己的研究领域,他坦言:“一做学校的管理,这个时间已经不是自己安排的,你现在说你白天做学校管理,晚上回来想想数学,不行……”但王建磐依然在全新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他始终记得自己是新中国培育出的第一批博士,因此在他的任期,步入新世纪的华师大不仅传承了优良的学术传统,也大大推进了与国际各学科的接轨。同时,由于在学校管理岗位上几年的工作经验,王建磐对数学教育领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数学教育领域也连续带了几批博士生,并推动了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国际化。

首批18名博士之一的中科院研究员黄朝商也表示,他经常提醒年轻的学者:从事科研贵在坚持和耐得住寂寞。 “如果学术真的是你非常喜欢的梦想,那么即便因一些原因中断,一旦有机会,你就要执著地坚持下去。 ”

《新闻晚报》 日期:2013527日 版次:A1 12 作者:李征 俞陶然 万姗姗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3-05/27/content_1032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