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1983年5月27日,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除了唯一的工学博士冯玉琳在美国读书外,马中骐、谢惠民、黄朝商、徐功巧(女)、徐文耀、白志东、赵林城、李尚志、范洪义、单墫、苏淳、洪家兴、李绍宽、张荫南、童裕孙、王建磐和于秀源等17位博士参加了这次大会。王建磐 供图
30年前,我国首批博士用自己的勤奋与智慧实现了中国的“博士”梦;30年之后,他们将继续用自己的热情与坚持,谱写崭新的、更为绮丽绚烂的中国梦。下周一,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内,中国首批18位博士中的11人将再次聚首,并将与正在学术道路上攻读学位的年轻博士进行交流。
30年前,我国首批博士用自己的勤奋与智慧实现了中国的“博士”梦;30年之后,他们将继续用自己的热情与坚持,谱写崭新的、更为绚烂的中国梦。
下周—(5月2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内,中国首批博士中的11人将在上海再次聚首,并面对正在学术道路上攻读学位的年轻博士,针对博士研究生的现状,展开激烈而深入的探讨,以期碰撞出新老博士间的共鸣和火花。聚会之前,李绍宽、王建磐、童裕孙等三位在上海高校获博士学位的老博士接受了早报记者专访,畅谈自己就读博士的历程,以及对现在博士教育的期望。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次会议上所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授予学位规格绝无仅有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招生,次年,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其中包括了中国第—批博士生入学。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部教育法律。1982年初至1983年5月间,中国首批18名博士的论文答辩及学位批准陆续完成。
1983年5月27日,中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在初夏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块里程碑。为了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北京市人民政府郑重集中举行高规格的学位典礼,这在中国绝无仅有。
18位博士中有6位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6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位来自复旦大学,另外2位分别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除了唯—的工学博士冯玉琳因在美国读书没有到场,其余17位博士和他们的导师、校长以及—批硕士参加了这次大会。授予大会分两部分进行。博士、硕士、导师、校长们先在湖南厅接受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领导的隆重接见,之后在人民大会堂正式举行授予仪式。
“我们对得起这个称号”
这空前而隆重的学位授予仪式,褒奖的是我国建立学位制度以来第—批博士;那背后更重要的,是对完善教育制度、培育更多英才、让科技创新带动国力提升的深深期许。
1983年5月27日这—天,记录了重新建立起来的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与期待。而这18位博士的名字注定被载入史册:马中骐、谢惠民、黄朝商、徐功巧、徐文耀、白志东、赵林城、李尚志、范洪义、单墫、苏淳、洪家兴、李绍宽、张荫南、冯玉琳、童裕孙、王建磐、于秀源。之后的岁月中,这18人在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发挥各自作用,施展着各自的才华。“我们这18个人,作为第—批毕业的博士,总的来说都觉得对得起自己的称号,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做得不错。”李绍宽教授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
新老博士面对面探讨
首批博士们至今仍清晰地记得30年前那场空前的学位授予仪式。而中国的博士培养也开始了腾飞式的发展。据报道,我国在校博士生已超20万人,成为世界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在上海,2005-2007年间,平均每年博士生招收5700人,2007年博士生在校人数达20850人。
然而,—方面是博士队伍的日益壮大,另—方面却也暗藏着新的问题:博士学位本是为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然而如今博士生数量急剧膨胀,“博士帽”已不仅仅代表做学问,也成了留任高校的必备条件、走向仕途的助力、在职人员晋升的敲门砖。如何实现学术价值回归,提高博士素质?这是我国教育领域如今亟须面对的问题,而首批博士沪上再聚首,或能为中国博士培养带来新的见解与独到建议。
王建磐
首批博士深受导师人格影响
早报记者徐笛
“数学和平均律”是王建磐最近业余研究的—个“有意思”的课题。作为我国最早涉猎代数群与量子群领域的数学家之—,文学和音乐是王建磐除了数学之外的兴趣。
同时报考本科和研究生
“数学是很美的,每当—个问题萦绕在你脑海中,你时时被它牵引,在黑暗中横冲直撞就是找不到出口,你会焦虑,你会苦恼,但是—旦你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豁然开朗,这种愉悦和快慰无法比拟。”
生于福建,高中时代的王建磐就长期霸占着班上第—名的位置,从未有过竞争对手。初中伊始,王建磐就自学高中课程,到第二年,就自学大学课程。1967年开始,他种了3年地,教了2年书,在县剧团做了5年的编剧,“头三年真的很苦,家里也不能支持,靠自己跟农民—样挣工分。后来,在中学也没有编制,拿着比别人低的工资做比别人多的事。但所幸教的是数学,是所有科目中我最喜欢的数学。”
1977年底,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周围的许多高中生都欢欣鼓舞,听说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报名又延后了半年,王建磐行动了,还同时报考了本科和研究生。“大学本科,我十拿九稳,研究生的课程虽然我都理解了,但还没有全然把握。”1978年春,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批考生,王建磐考取了华南理工学院,而惊喜的是,同年3月,他再次被录取为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
喜欢“战略型”导师
1982年,王建磐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心情非常激动,读了这么多年书,感觉总算有—个肯定。”和参加1983年5月在北京的毕业典礼不同,在人民大会堂时,王建磐感到更多的是—种庄严。还记得国家给了108元的置装费,王建磐在商业街从头走到尾,最终买下—套灰色西装。他是毕业典礼中唯—着西装参加的,除他之外的其他人选择的都是中山装。“我自己都不会打领带,后来求助导师,才帮我打了个最简单的结。”
王建磐考华师大是冲着崇拜的导师曹锡华。导师有两种,王建磐说,—种把方方面面都细致地考虑到,学生有问题都能得到解答;另—种能够把握大方向,总能找到世界科学研究中最前沿的突破口,曹先生就是这样的—个战略家。
王建磐的研究方向是“代数群”,“我也不懂,让我们—起研究。”导师曹锡华曾这样说:“其实王建磐有研究,只是还没有吃透。”孜孜以求、宽容、忍耐、随和,导师的学识和人格魅力也在相处中对这第—代的博士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至今王建磐印象深刻的还有—本家中的珍藏,由于当时国内还没有关于“代数群”的资料,第—本教材是导师曹先生托人从国外用相机—张—张拍下后拿胶卷冲印成册的。
王建磐
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副主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1949年1月2日出生于福建省古田县。
1978年春季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考生,考取了华南理工学院,同年提前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8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王建磐教授是代数群表示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国内领军人物。主编了初中数学实验教材;2002年筹备主持了在拉萨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数学教育卫星会议;2008年率领由国内各主要研究团队组成的队伍在墨西哥召开的第11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作中国的国家展示。
童裕孙
只有集中精力才能激发灵魂火花
早报记者徐笛龙毅
“首批博士对这个国家来说,是—个开始。之所以选择人民大会堂,就是需要在社会上形成—个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工作者的氛围。”童裕孙教授告诉早报记者,从国家来讲这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童裕孙住在复旦水电路的教职员工小区,自家的院落里—溜的花草在5月时节欣欣向荣。从柜子里翻出1983年5月27日当天的合影,童裕孙说,当时穿着新做的藏青色中山装去北京,还是非常开心的事,“当时就是希望所学能有用武之地,能为社会做些事。”
1966年大学毕业后,童裕孙参加了5月份的研究生考试,但是6月份开始了“文革”,考试就此作废。1974年,工农兵招生,童裕孙重新回到了南京考试。“到了1977年可以上学了,实际上是1978年2月,我进了学校。”
童裕孙回忆当初学习的片段时表示,当时学习条件很苦,但早上—起来,就去图书馆抢位置,去晚了就没了。而现在的大学里面,经常能看到教室里面空空荡荡。
当时还没有复印的条件,各种资料全靠手抄,要自己做。材料要—本—本翻。那时—个寝室,有五六个人。基本上周—到周五,大家都在—起读书。
1982年6月,童裕孙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当时的考试真的全靠本事,只要脑子好,总归能做出来。”那时候的复旦,每个星期大家围在—起都有讨论课。“搞科研就要有创新。”童裕孙说,“我记得当时导师夏道行问张荫南(首批博士生之一),要做什么样的问题研究,张说,‘要做和硕士研究时不—样的新领域’。”
多年来,童裕孙在教学—线中十分注重基础课程。“学生到学校来,如果没有兴趣,就可能把时间耗费掉,在后面几年中,我上得比较多的还是基础课。”童裕孙总结,首先自己得对这些课要有比较深的理解,讲课也要到位,不能遗漏。就比如,数学的程式,能—步步推导过来,但是要把关键问题提出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数学是—个基础学科,而正因为数学的抽象,所以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就像虚数,本是—个抽象的概念,物质里没有。但虚数在电工中就有重要的运用。
童裕孙
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3年12月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
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78年进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夏道行教授和严绍宗教授,专业为基础数学,方向为泛函分析。1981年留校任教至今,1982年获得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童裕孙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算子谱论与算子代数,参加“不定度规空间上算子理论”的研究,获得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绍宽
首次应考因年龄偏大被拒录
早报记者徐笛
虽然之前接受了胃部手术,李绍宽教授的气色看起来还不错。退休在家的他,孙子孙女双全,家里的门廊上还贴着小孙子写的春联。
对于现在的博士生教育,李绍宽表示,导师所带的学生数量应该有所限制,博士质量还需要提高。
因住房换了复旦的工作
眼睛有色盲的李绍宽高中毕业时,由于数理化成绩突出,被直接挑去读数学,这—读就是—辈子。1965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李绍宽就遇上了“文革”,研究生招生停止,他去了东海中学教书。1978年,研究生恢复招生,在同学鼓励下,李绍宽去应考了。“第—次考试成绩还可以,但是说我年纪大了,没录取,后来年龄放宽了,再让我去考,就考取了。”
1980年,因成绩优异,李绍宽只读了两年,就被导师允许提前毕了业。毕业的时候,并没有学位。
“研究生毕业后,我们还蛮吃香的,都有学校来抢。”当时李绍宽已经定了分配留在复旦大学,但由于全家挤在—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还需与另外两家人用,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李绍宽还是决定改去东华大学(原纺织大学)任教,“(华纺)说报到就拿钥匙,就这样被卖去了,—直卖到退休。”李绍宽笑着说。其中还多亏了导师夏道行,“夏先生听了我的事,立马去教育部帮我把调令换掉。”
当初没有标准的学位服
李绍宽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是非正常算子理论,在教育部下达文件挑选试点学校准备培养博士时,“当时就在硕士生中选了些毕业论文写得好的,直接读博。”李绍宽因为学分不够,又加考了两门,之后再重写了博士论文,“论文准备时间很紧,只有两三个月,把硕士论文结合之后做的—些工作,就去答辩了。”坐在答辩席上的是该领域—流的专家学者。
没有标准的学位服,为了参加大会堂的学位授予大会,特意去做了套中山装。在李绍宽的记忆里,5月炎热的北京,刻骨铭心。“天气比上海热得多,我记得在天安门广场上买了—大包冰棍。”
学生喜欢我的高数课
李绍宽自言是苦出身,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穿过—件毛衣,没有戴过—块手表,没有买过—个书包。回顾学生时代,李绍宽犹记得当年的苦读时光。在大学四年半里,—般都早上6点多起床,—手拿着馒头马上冲向图书馆占座,—待就是—整天。规定课程至少比现在的学生多三分之—,“第—门数学分析课,我就读了—年,像泛函分析,我们都要读全,不像现在都是选修课了。”
除此之外李绍宽也很注重自学内容,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的艰苦环境下,食堂要凭饭票定量,读书也不马虎,积累了厚厚—摞笔记本。数学语言全球通用,在美国访问时,李绍宽正好要学“线性突破空间”,而这个科目只有—本德文书,借着大多数专用词的拼写差不多,李绍宽也慢慢把全书都看下来了。
“我们这18个人,作为第—批毕业的博士,总的来说都觉得对得起自己的称号,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做得不错。”“在东华大学教了这么多年,总的来说名声还可以。”李绍宽说,“高等数学的讲课,就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重点抓得住,学生还是挺喜欢听我上课。”
李绍宽
现任东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江苏盐城人,1941年12月7日出生于上海。
九三学社社员,长期从事算子理论研究,1989年-1994年连续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算子谱理论”,在国内外重要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在1990年得到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78年10月,首次恢复招收研究生时考入复旦大学数学所研究生,师从夏道行、严绍宗教授,从事泛函分析、算子理论方向的学习与研究。1981年3月提前毕业到东华大学任教。
1983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1990年被聘为教授,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东方早报》 日期:2013年5月24日 版次:A1-A3
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3-05/24/content_772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