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内实验室负责人黄昭鸣的办公室,墙上由许多孩童笑脸拼成的“福”字贴画格外引人注目,实验室卢海丹博士让记者仔细观察照片,原来这些孩子的耳朵上都有一根如耳机线般细小的传输线,因为他们都是小小虎幼稚园的听力障碍儿童。通过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教结合”的康复教育,这些聋儿都顺利的进入了小学,这幅画表达了孩子们对实验室研究人员的感谢之情。
“医教结合”理念
与单一的医学研究不同,言语听觉科学的学科背景涵盖了医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电子工程学等多个学科,而在这个实验室里,10多名研究人员所从事的正是这些庞杂的研究内容。实验室主任黄昭鸣教授2004年承担教育部 “人工耳蜗术后汉语言康复教育机理与方法研究” 项目。到2009年以提高我国听觉、言语、智力以及多重残疾儿童的康复水平,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为主要任务的该实验室成立。实验室自加入我国言语听觉研究领域的“国家队”以来,其研究成果不断成为特殊儿童的福音。
目前,实验室下设言语听觉科学基础与技术、言语疾病、听觉感知和特殊儿童认知4个研究中心,还设有综合康复实验室,以及临床实验基地和“医教结合”实验基地。
“医教结合”是指将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在残障学生康复教育中贯彻“医教结合”理念,可以充分发挥医疗与教育各自的优势,帮助残障学生融入社会。据卢海丹介绍,实验室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将“医教结合”理念渗透到科研和实践中,致力于提高中国言语、听觉、语言、认知、情绪与行为等障碍儿童的康复水平,以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今,该重点实验室已在言语听觉科学领域取得了诸多原创性研究成果,开发了大量评估与治疗工具,特别是在言语测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目前实验室在哈尔滨燎原学校、上海第四聋校、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全国18所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了“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希望将综合康复的新理论与新技术传播出去,实现残障学生康复与教育的有机整合,从而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培养中国的“海伦·凯勒”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为大家所熟知,她出生19个月就失去视力和听力,不久又变哑,成为五官三残的重残人。幸运的是,她遇见了家庭老师安妮·沙莉文,耐心的老师不仅教她知识,还帮助她练习发声,使她成为一名作家。
而在本市的小小虎幼稚园也有一群像安妮·沙莉文一样的导师,他们运用实验室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模式,让聋儿重获听力。卢海丹给记者介绍了几款实验室研发的用于言语矫治训练的小游戏。想要帮助毛毛虫攀爬过长长的枝叶,回到温暖的家,小朋友就必须尽力发出“啊”的最长声,如果发声不够长,毛毛虫就会有掉落的危险。通过这款游戏,可以增加腹部活动的敏感性,增加腹部活动的力量和变化能力;还有一款游戏也十分逗趣,通过发出“哆来咪发唆啦西”不同的音调来控制小蜜蜂的飞行高度,帮助它绕开空中的障碍物,这有利于提高声带振动频率的控制能力。
来自安徽合肥的扬子小朋友一出生就患有极重度耳聋,2006年他进入了小小虎幼稚园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老师还记得入院时的扬子小朋友因为先天的残疾,性格孤僻、倔强、反应迟钝。经过12个月的治疗,扬子学会了聆听,可以不看口型就与人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见到陌生人还会主动打招呼,会主动和小朋友一起玩。“现在扬子在我们当地的普通幼儿园适应得很好,老师说跟正常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他总有说不完的话和问不完的问题,我现在彻底不担心了……”在写给小小虎幼稚园老师的信中,扬子妈妈这样写道。
来自深圳的丽丽是视神经萎缩的先天性盲聋患儿,在接受右耳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她来到小小虎幼稚园。从初次评估的无有意聆听意识,不能用言语交流,到能开口说话,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丽丽犹如中国的“海伦·凯勒”般“重生”了。
据园方介绍,从小小虎毕业的400多个孩子大多数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这些都得益于实验室经过多年研究形成的“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科学手段和理念。
《上海科技报》 日期:2013年5月22日 版次:B2 作者:陶婷婷
链接:http://www.duob.cn/cont/823/171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