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个儿童,画96幅“我家的房子”,结果会怎样?
“想到会雷同,但没想到会这么雷同。 ”王哲莹说。
去年暑假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研究生王哲莹开始了一项实验,她选取了上海、北京两地96名4岁至6岁的儿童,让他们以“我家的房子”为题画一幅画。在最终呈现的96幅画作中,70%的幼儿画的并不是“自己家的房子”,而是“大人教的房子”,相似的尖屋顶、长形屋,中规中矩的门窗,还有差不多的太阳、云朵和花。“只有30%的幼儿画了自己真实的家,或者有阳台、有电梯,视角或仰视、或俯视。 ”
王哲莹的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华爱华教授认为,产生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受示范画影响太深。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存在误区,一般都是用简笔画教孩子怎么画一棵树、一只鸟,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是00后孩子明显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和感知,很多情况下,他们是通过各类电子设备——电脑、手机、iPad获得体验。
但,这只是00后的一个侧面吗?
我大班了,独立了
出生于2000年的小贝现在上初一,让他描述一天的生活,他嘴里蹦出一连串“黑色幽默”。
“我每天6点半起床,早餐从不喝三聚氰胺牛奶,魔都的牛奶不可信。 ”
“7点20分到校,门口有执勤的学生,每个班轮流,大家都不愿早起,不愿去执勤,人数不够怎么办?凉拌呗。执勤的老师永远是那几个,老师好可怜。 ”
“8点多,交好作业去做早操。第一节吸雾霾,第二节吸PM2.5,最后一节得肺癌……”
不仅仅言语成熟,00后的书单也让我们 “刮目相看”。 “小学里看的,比较多的是言情类小说,现在在看《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本,前几本小学里就看完了。 ”
和小贝同龄的聪聪,通常是睡前看课外读物,最近的枕边书是《二战全史》。 “这本书已经看了好几遍。 ”他不小心透露了自己一点私心:“读了这些书,在同学面前讲话有优越感。 ”
问到喜欢什么音乐,聪聪表示喜欢英文歌,还提到了几位华语男歌手。问:“不喜欢女歌手? ”聪聪竟答:“女歌手都喜欢卖萌,卖萌好幼稚。 ”
小学一年级学生祺祺和还在念幼儿园大班的亲亲都是2006年出生的,在我们眼中,他们正童年,但他们口口声声“很大了”。
祺祺把上小学前看作是 “小时候”,他认为现在比小时候更开心。因为小时候的开心不是自己的选择,而现在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看历史书、打羽毛球,这让他很快乐。
亲亲则直接向妈妈提出:“我大班了,独立了,想要个手机。 ”妈妈问:“为什么大班就独立了?”亲亲理直气壮:“因为大班是幼儿园里最大的年级。 ”
害怕被认为幼稚,渴望被认同成熟,这也是00后的童年。
我们不幸福?那是大人不懂
在华爱华看来,现在的孩子很辛苦,“学习压力大”,“我们小时候有大量的游戏时间,和我们比,现在的孩子显然不幸福”。
十个大人九个都会摇着头,心疼地说着同样的话。可00后说“大人不懂”。
刚上一年级的祺祺觉得 “在学校比在家里开心”。每节课上的都是新内容,下课还可以去操场撒野,相比之下,回到家要做作业,还有人管。
和大人眼中00后好辛苦一样,祺祺眼里,妹妹比他更辛苦。辛苦,在别人眼里,会被放大。在他看来,自己上围棋、奥数、英语三门课外培训班并不辛苦,妹妹每天拉二胡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
聪聪用他喜欢的数字来形容课业压力,“小学课业压力是50的话,现在是75-80,我完全可以应付。 ”他在课外还要学钢琴演奏和乐理,还有奥数,他享受钢琴学习,“弹弹曲子能让我放松心情。 ”
小贝的课外学习也排得很满,奥数、日语、书法,他用“真心好玩”来形容书法课,而且乐在其中,书法是他的爱好,他说会一直坚持学下去。回想小学时光,他的幸福比别人多“一根棒冰”,“我学习好,老师会奖励我吃棒冰。快乐是要有对比的,和没有吃的同学比,我当然很快乐。 ”
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掩饰不住
“看猫咪呆呆是我童年最美好的事情了。 ”小贝说起猫咪呆呆,眼睛眯成一条线,但我们分明看到他的眼神在发光。
“我周日练习一个半小时书法,完全是自觉的,动力是写完后可以去逗呆呆。 ”小贝告诉我们,呆呆是小区里的一只流浪猫,一开始,怎么逗它它都不“鸟”你,唯一可以诱惑它的是食物。有一次,他在饭团里倒了猫粮,叫了声“呆呆”,它就过来吃了起来。自那以后,只要他带着吃的,叫声“呆呆”它就会出来。 “现在,只要我在小区里站定、运气,大叫‘呆呆’,它就会从某处窜出来。 ”
呆呆虽然是只猫,但对于小贝来说,它是童年最重要的玩伴。不管小贝的描述多么兴高采烈,我们听来多么温情有爱,始终掩饰不住的是独生子女孤独感的存在。
祺祺也喜欢和伙伴们一起玩,他最好的玩伴是表妹,虽然他们只有在每个双休日才能见面。祺祺最喜欢的游戏是同学“发明”的另类捉迷藏,他说,这种捉迷藏,藏起来的人被发现后可以跑,只有被抓住才算输,课间同学们经常玩这个游戏。
亲亲也说:“家里闷死了,喜欢出去和小朋友玩。”采访亲亲是在一次婚宴的尾声,聊着聊着,难得有机会在一起玩的康康弟弟被妈妈拖着来和亲亲姐姐告别,妈妈一句“和姐姐说BYEBYE”,康康的眼圈一下就红了,抱着姐姐边哭边说“姐姐跟我回家吧”。
直接、自信,我就是我
“接受采访可不可以送我芭比娃娃? ”亲亲问。对她来说,节日并不重要,只要有礼物收,每天都是过节。
小贝自我评价:“我情商很高,人缘很好。人缘第一位啦。 ”
聪明、直接、自信、自我,这是00后身上掩不住的优点。
亲亲的年纪是四个孩子里面最小的,但她已经开始“竞选班长”了。亲亲告诉我们,她们幼儿园大班是第一次竞选班长。 “哎呀,每个小朋友都报名啦。”亲亲的语气里透露着“好讨厌”。
“谁会当选? ”“陶××最有希望,因为她是全班最乖的小姑娘。 ”
“什么是最乖?”“就是老师讲什么她做什么。 ”
“你是不是想和她一样?”“我做不到。她是她,我是我。 ”
采访中,我们反复追问00后不开心的故事、不开心的理由,得到的回答总让我们失望,00后的快乐和大人对他们的“同情”一样发自内心。好吧,我们愿意相信,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年代的快乐,这些快乐无法替代、不可复制,而00后的快乐,大人不懂。
张军的童年
同名同姓两个人
名人的童年总让我们好奇。张军,一个有着鲜明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烙印的名字,同名同姓两个人:一个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一个是国家一级演员、昆曲小生,都曾当选“上海十大杰出青年”。说童年,他们有话说。
经济张军
Q: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
A:我1963年出生在安徽省古井镇,至今还记得两三岁时画的轮船和房子,是带透视的(边说边当场在纸上作画)。喜欢溜到邻居家,一天三次以上,就为了看他家墙上挂着的解放牌汽车照片。可能我从小就对形式美极度有感觉,至今研究生交论文,我都对排版要求严格。稍微长大点迷上了画画,订《美术》杂志,还会挖出家门口的泥,“刻”把步枪,泥版画晒干后上油漆,拿红丝绸裹好藏抽屉。睡觉前,左撇子的我还会无意识抬起左手在空中乱划。渐渐开始自己摆弄暗房印照片,用油漆在墙上涂大卫头像当背景。
那时的童年游戏,都像战争片。我从小就是孩子王,为了偷枣子,多次组织伙伴架人梯爬到人家院子。有一次爬墙被狗吓住,结果就真的“狗急跳墙”了。
Q:儿时记忆中,笑得最开心的事情?哭得最悲伤的事情?
A:开心的事情是我一直喜欢买小人书,积累到一二十本后,就跑到马路上摆地摊。还记得那是一条老街,周围都是木头做的门面。我一个小孩坐在凳子上,背后是自己做的木板架子,把小人书一本本放上去,租给路人,一分钱看一本。
伤心的事情是小时候为了看最喜爱的电影《地道战》,在电影院门口捡别人撕过的当天旧票,挑选撕得不多的,把撕过的一头攥在拳头里,另一端露出来给检票人。结果小孩子手小,检票人一用力,没拿稳,逃票当场被抓,哭得稀里哗啦。
Q:哪句话对你影响至深?
A:小学时我犯错,班主任找我父母说:这孩子,学得好好过任何人;学得坏坏过任何人。
Q:最能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是什么?
A:绝对是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的轮廓之美,和解放牌汽车一样打动我。每次有亲朋好友来上海,我都推荐他们去看上海大厦,一边介绍,一边做手势,两手在空中对称地比划一棱一棱的轮廓。我从小到大摄影拍得最多的也是上海大厦。Q:如果可以重返童年,最想做的一件事是?A:我小时候自学了很多兴趣爱好:背唐诗、画画、练书法、吹笛子,甚至还自己练习如何打算盘。如果可以重返童年,希望这些爱好可以系统地拜师,学得更好。
Q:对下一代的童年要求?
A:童年最重要的不是快乐,而是积累。因为我曾经的快不快乐已经淡忘,能留下来的都是积累。我的邮箱签名就是:THERE ISNOWAYTOHAPPINESS,HAPPINESS ISTHEWAY,翻成中文就是“别以为做什么都为幸福,幸福本就在过程中”。
昆曲张军
Q: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
A:我1974年出生,属虎,我的童年在上海郊区青浦的农村度过,乡间、田野、空地就是我儿时玩乐的场所,我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滚铁圈和游泳。那时我们都是抱着大轮胎去河里游泳的,小伙伴们在水里嬉戏、打闹,还可以摘下水里的茭白直接送进嘴里,非常有趣、非常快乐。我在游泳时还曾发生过一次危险,差点溺水,幸亏大人用毛竹把我从水里撩起来,那次经历后,我都不敢再下河游泳了。
Q:儿时记忆中,笑得最开心的事情?哭得最悲伤的事情?
A: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过年吃年饭了。我断奶以后一直是奶奶带着我,直到12岁上戏校。在和奶奶生活的日子里,每年过年奶奶都会烧上一大桌子美味佳肴,那准备饭菜的过程,那吃喝的情景,是“一年中最美好的事情”,也是“儿时最快乐的记忆”。一大桌子菜中,我最爱吃红烧肉,那个味道一辈子都忘不了。
最悲伤的事情也和奶奶有关。我和奶奶的感情非常深厚,上了戏校3年后,也就是我15岁那年,奶奶过世了,我回到乡下奶奶家,在奶奶的床边哭了好久好久。
Q:哪句话对你影响至深?
A:12岁那年,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三届昆剧班招生,我在少年宫学过一段时间二胡和手风琴,就拿着二胡去考演奏班,可水平有限,没能考上。我沮丧地从考场出来,老师建议我再去楼上报考演员。我抱着试试的心态,问爸妈再要了一块钱,参加演员班考试。报考的小朋友也很多,我唱了首歌,表演了个小品。之后,一位慈眉善目的考官喊我上前,捋起我前额的刘海,说了句“这小囝卖相不错,准备复试吧”。后来才知道,她就是张洵澎老师。老师当年这句夸赞,改变了我的一生。
Q:最能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是什么?
A:儿时在青浦乡下,每天晚饭时,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会准时 “开工”,播送一档名为 《说说唱唱》的滑稽节目,永远有说不完的可乐段子。日复一日,17点10分开始。
吃完饭,大人们又一阵忙碌,已是晚上七八点光景了。没有灯光的农田,像是瞬间隐没进漆黑里。孩子们周身涂抹好防蚊水,睡在铺着席子的大青石板上。此时,收音机再次成为主角,开始播评弹了。当时听来近乎没有变化的琴声以及完全听不懂的对话和歌声,却因为一成不变的生活,定格成一种美妙。
那台收音机、那档《说说唱唱》、那琴声、那唱,是我踏上艺术道路之前,唯一受过的熏陶。
Q:如果可以重返童年,最想做的一件事是?
A:我对于12岁进戏校前的记忆很模糊,我真正的生命或许是从戏校开始的,因此,儿时玩乐的情景、玩伴的模样,我大多淡忘了,如果可以重返童年,我希望能够尽量多地记住做过的事、说过的话,这些都是最珍贵的。
Q:对下一代的童年要求?
A:在我和太太看来,孩子的童年,快乐最重要。我希望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成长,我没让儿子参加任何培训班,我让他学的只有溜冰,这算锻炼身体素质吧。可能以后还会让他去学打冰球,希望能在运动对抗中锻炼他的意志。
《解放日报》 日期:2013年5月27日 版次:T02-03 作者:陆绮雯/龚丹韵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3-05/27/content_1031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