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华东师大斩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0项大奖

2025年08月26日 卓越学术

  8月26日上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华东师范大学表现亮眼。在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评选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10项大奖,其中包括4项一等奖和6项二等奖,创下学校历史最佳成绩,一等奖获奖数、二等奖获奖数及总获奖数均刷新历史纪录!

华东师大获奖团队代表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华东师大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项目名单

(第一完成单位)


自然科学一等奖


· 项目名称:氧化态与数量态调控的有机硫化学

· 完成人:姜雪峰,王明,肖霄,冯明昊,孟莹莹

姜雪峰教授(左)和团队代表在大会现场

  该项目以含硫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了硫化学的系统性规律和创新性认知,在科学研究和产业转化两方面不断交互探索、协同创新。

  基于从无机硫向有机硫转化的理念,运用独立探索的面具效应(源于无机硫盐,以其电子、轨道、空间、共振、耦合、超共轭等协同因素,精准调控硫的性质,获得需求的硫结构和硫功能),建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3S”(Smelless, Stable, Sustainable)绿色硫化学,集中解决C-S、C=S、S-S、S-X、S=O、O=S=O六种含硫键型构建问题,为含硫天然产物、医药农药、光电材料、储能转化等领域提供了系统性的合成基础。


技术发明一等奖


· 项目名称:新一代钛硅分子筛Ti-MOR创制及其酮氨肟化绿色催化技术与工业应用

· 完成人:吴鹏,徐浩,张坤,刘月明,何鸣元,吕焕芝,江洁静,章国树,陶存威,陈国兴,邹建平,周余坤,李万清,罗岩,万辉

吴鹏教授(左)和团队代表在大会现场

  该项目针对酮肟生产过程效率和绿色化程度不足以及能耗高的技术瓶颈,原始发明了新一代MOR结构大孔径钛硅分子筛Ti-MOR,研发了同时适用叔丁醇溶剂和水相体系中,酮、氨和双氧水一步肟化反应清洁制备酮肟的新催化技术。

  促成浙江泰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浙江吉瑞通新材料有限公司分别建成年规模60吨和700吨Ti-MOR催化剂生产线,并实现稳定工业化生产;Ti-MOR催化剂及其生产酮肟工艺技术在10套己内酰胺以及5套丁酮肟生产装置得到工业应用推广,合计产能275万吨。其中,包括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万吨/年规模国内外首台套水相肟化装置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己内酰胺生产能力,大幅降低能耗。


技术发明一等奖


· 项目名称:高稳定、高精度、高效率飞秒激光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

· 完成人:曾和平,闫明,胡梦云,尹建刚,郝强,罗文勇,巫礼杰,李文雪,彭俊松,杨康文,杜城,袁帅,郭政儒,杨川,罗大平

曾和平教授(右)和团队代表在大会现场

  该项目针对飞秒激光稳定难、精度差、操控效率低的技术瓶颈,提出锁模孤子爆炸控制新机理,研发锁模自启动与长稳控制、时频与空间精密操控、大幅面调控等核心技术,研制高精度光梳光谱仪,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光梳光谱仪在野外苛刻条件下的应用。

  开发了首台实现量产的飞秒激光SiC晶圆隐形切割装备,划片速度1200mm/s,良率99.5%,大幅提升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制备效率,同步构建飞秒光梳、高功率飞秒激光器、飞秒光丝精密加工装备等系列产品,成果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国家电网、第三代半导体晶圆与芯片加工等领域。


科技进步一等奖

· 项目名称: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关键技术的开发及转化应用

· 完成人:刘明耀,杜冰,吴宇轩,李大力,张楫钦,谭炳合,张娜,廖娇阳,王立人,秦居亮

刘明耀教授(左)及团队代表在大会现场

  该项目聚焦生物治疗技术及基因工程药物领域,针对基因和细胞治疗产业同质化严重、核心专利缺失及临床可及性差等问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底层技术及创新疗法。

  项目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高效、安全的碱基编辑工具;成功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β地中海贫血,使15名重症患者彻底治愈;开发了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细胞,显著提升疗效并降低成本;全球首次实现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并获得2024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Cell等顶级期刊,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来源|科技处 摄影|吕安琪 编辑|吕安琪、杜启震、张新烨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