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王同彤:走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2025年10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双一流”建设不是单纯的学校和学科排名之争,而是文化精神、学术贡献与创新能力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体现,更是关乎国家战略能力、文化自信与文明贡献的根本大计。只有厚植精神根基、确立自主标准、推动交叉创新,才能真正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自主科学之道。

在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68所高校拿出了580项科创成果。上海大学研发团队带来的机器人现场演绎了工业物流搬运场景。本报记者 袁婧摄


以“三大精神”为体


  精神是一流大学的根脉。“双一流”建设必须以精神为引领,树立清晰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格。而这一要求可以进一步转化成为弘扬教育家精神、传承科学家精神、树立黄大年精神的实践路径。

  坚定弘扬教育家精神,是中国传统和中国大学的文化底色。真正的一流大学,必须把培根铸魂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使命,必须拥有一批胸怀家国、潜心育人的教育家。只有坚持教育家精神,才能避免功利化倾向,才能在人才培养中塑造健全人格与崇高理想。教育家精神所凝聚的理想主义情怀与务实治学风范,正是“双一流”建设保持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

  不断传承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知识创造和科技跃升的核心动力。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学家的使命是探索真理、造福人类。新时代“双一流”建设,必须传承胸怀祖国、勇攀高峰、淡泊名利、集智攻关的科学家精神,培育能够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从0到1”原创性突破的科研群体,使科学家精神成为科研评价和人才培养的鲜明标尺。

  继续树立黄大年精神,是家国情怀与学术追求统一的必然要求。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事迹,是我国教育家、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的结合与呈现。树立黄大年精神,就是激励广大师生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把学术理想和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在“双一流”建设中确立“为国而学、为民而研”的价值导向。

  

以“自主、科学”为用


  “双一流”建设不能照搬西方,更不能把国际排名作为关键指标,而是要构建与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学分类发展和学科专业优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真正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不在于有多少篇“国际论文”,而是能否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能否用中国话语回答世界关切。必须立足中国自身实践,以不断取得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理论成果、不断提升政策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为核心任务。

  在自然科学领域,学科的使命在于探索真理、推动创新,要把原创性作为第一标准。“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这就要求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建设不再单纯依赖国际通行的发文引文指标,而要实现从“跟踪模仿”到“原始创新”的跨越。要强化战略导向,优化学科布局,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解决重大原创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在工程技术科学领域,学科的使命在于解决国家发展的现实技术难题,要突出服务国家战略。工程技术科学既是理论创新的实践出口,也是“双一流”高校贡献国家建设的直接抓手,其学科建设要紧密对接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加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学科建设。其评价标准不能停留在论文数量和专利数量,而要突出技术成果转化率、产业贡献度、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水平、对国家战略工程的支撑力等。

  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建设标准,一是立德树人,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尺度;二是学术创新,以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为核心标准;三是社会贡献,以服务国家战略、回应人民需求为价值导向。这就需要在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学科体系,从而让不同大学、不同学科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熔铸古今、汇通中西


  贯通之道,不仅是中华学术传统的延续,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融会古今中西、开拓未来学科的方略。

  贯通古今,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为现代学科、学术发展提供了独特根脉。贯通古今并非守旧,而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原则,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学术体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科学思想与哲学智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学科体系相结合,不仅能拓展研究视野,也能增强学科的中国特色文化自觉,既守住文化之根,又开拓知识之新。

  贯通中外,是互学互鉴的前提。真正的一流大学,绝非“自我封闭”的学术孤岛,而是“兼收并蓄”的开放高地。这要求“双一流”建设不仅要立足中国,更要面向世界,拥有全球视野和人类关怀,在国际合作中提升话语权,在文明对话中展现大国担当。通过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共建实验室、共同发起大科学计划、全球学术对话等方式,推动中国智慧与世界文明相互借鉴。

  贯通学科,是创新突破的关键。未来的世界是属于交叉创新的时代。在科技伦理、全球治理、数字人文等前沿领域,学科交叉正在成为知识创新的突破口,这意味着要强化人文关怀与科学素养的互补。例如,人工智能研究离不开伦理学思考,公共治理改革需要数据科学支持,这不仅能够有力推动学科结构调整,更有助于培养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复合型人才。未来的一流大学将不再是学科的拼盘,而是思想的合奏。

  贯通知识,是拓展边界的使命。人类知识的前沿往往存在于知识的“无人区”。“双一流”建设不仅要在现有学科边界内追求卓越,更要在知识的前沿探索未来大学和学科的新样态。这就要求在知识生产层面,鼓励跨学科研究方法创新,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和知识增长点。只有当大学敢于探索未知,勇于跨越知识的边界,才能为人类文明提供新认知、新范式和新智慧。


阅读原文


作者王同彤(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来源文汇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