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可信软件智能化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举办

2025年10月29日 卓越育人 智能+

  当智能时代的浪潮奔涌而至,一场指向未来的科学求索如期启航。

  10月23日,“可信软件智能化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举办。作为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的重要系列活动,本次研讨会以“未来科学:上海与世界”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与软件工程的交叉领域,汇聚全球顶尖智慧,共探智能时代的可信之道。

“可信软件智能化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举办

  这场跨学科对话迎来了一位特别的领航者——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Michael Levitt。作为最早将计算机模拟引入化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Levitt教授的到来为这场跨界对话带来了独特的深度与视野。从分子动力学模拟到智能软件系统,他开创的多尺度模型方法,不仅让化学研究迈入信息化快车道,更为理解复杂系统提供了重要启示。Levitt教授的科研历程本身就是一部科学范式演进的生动见证。

80C6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Michael Levitt

  同期出席的还有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Amir Goharshady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在人工智能重塑科研范式的今天,三位学者联袂登场,共同引领这场探索智慧边界的旅程。围绕“可信智能时代的科学范式与责任边界”,三位科学家与在场学子展开深度交流。整场讨论在融合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现场气氛热烈。

研讨会现场同学提问

专家们结合各自领域作出回应

  同学们从学习科研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洞察力的问题:如何辩证看待AI生成内容的可靠性?在自动驾驶等安全关键领域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系统可信度?又该如何构建既保障问责又尊重隐私的监管框架?专家们结合各自领域作出回应:Levitt教授以化学实验为例,强调真实验证对AI预测的不可或缺性;姜雪峰教授则提出“AI承担重复性工作,科研人员专注创新探索”的务实路径;Goharshady副教授通过智能合约与轨道交通的对比,阐释可验证算法在关键系统中的优先地位。

  报告环节,Amir Goharshady、姜雪峰以及软件工程学院(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青年研究员王培新三位学者分别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从理论前沿与创新实践的多维视角进行分享。

学者报告

  Amir Goharshady作题为Scalable Program Analysis via Decompositions of Control-flow Graphs的报告。他在剖析现代软件因规模庞大和博弈特性所面临的严峻验证挑战的同时,提出了引入参数化复杂度理论与树分解方法的创新解决方案。

  姜雪峰在AI for Chemistry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化学研究范式。他以智能算法加速分子设计、反应预测过程等化学的自动化实践为例,生动阐释了AI驱动的研究范式对于提升各领域研发过程的可靠性、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王培新作题为Structural Abstraction and Refinement for Probabilistic Programs的分享。该研究聚焦于概率程序的可靠性验证难题,提出以“结构抽象与精化”为核心的新方法,为差分隐私、随机算法等关键场景中的软件可信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七年前,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创设,临港和顶科同频共振,每年金秋,世界“最强大脑”齐聚滴水湖畔,聚焦全球科技前沿,进行融合创新。

会议合影

  作为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重要衍生论坛,本次会议的举办,是华东师大在推动跨学科融合、服务国家创新战略的又一尝试。作为学校“AI+”战略的重要载体,软件工程学院(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世界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重点攻关可信软件、智能系统等关键领域的前沿技术,打造高水平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华东师大也将继续支持此类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通过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学科交叉、培育创新人才,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支撑,并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源|软件工程学院(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 图文丨卢昱舟 编辑丨陈励、宗文倩 编审 | 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