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华东师范大学校园里,全校师生热切关注全会盛况,热议全会精神。
师生关注 · 学习热议
|梅 兵 校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次举足轻重的关键会议,全会不仅令人深刻感受到“十四五”时期党带领全国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所取得的喜人成绩,更规划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清晰蓝图,令人深刻感受到在当下不确定性成为最大确定性的世界里,党和国家带领大家沿着既定目标坚定向前带给我们的踏实、安心和振奋。
深入学习和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华东师大党委将在学习把握“十五五”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要求的基础上找准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定位,深刻领会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特别是关于“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任务要求,以高质量编制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为抓手,深化改革攻坚破局,抢抓机遇开拓新局,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凝心聚力从“加速”向“突破”迈进,以加快建设引领育人创新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实绩实效,为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钱旭红 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历史性盛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发展成果,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发展任务,高瞻远瞩、举旗定向,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吹响了号角。
华东师范大学“十五五”时期的关键词是“突破”。我们将坚信“唯卓越方可立足”,坚持“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理念,采取“多态叠加、错位发展”思路,建设“使命感”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加快创立各级各类引领性的育人新模式,解决社会、产业、学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追求卓越到实践卓越、从面向前沿到进入前沿、从靠近一线到投身前线,努力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杜震宇 人事处处长兼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部署,深感高校人事人才工作肩负的使命。高校作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枢纽,必须将人才工作嵌入创新链条。我们将努力紧扣学科转型、产学研融合、推动创新能力等核心任务,以人才引育激活发展动能,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地方区域发展。在引才工作中,以国家战略、学科前沿和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前沿学术方向靶向引才;在育才工作中,构建优秀青年人才支撑体系和跨学科人才培育体系,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用才方面,打造“产业/社会出题——校企共答”产学研平台,推动人才与产业创新、社会需求同频共振。下一步,我们将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优化资源配置,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催生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吕志峰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意义重大而深远。全会擘画的“十五五”发展蓝图与战略部署,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全会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高质量发展等“六个坚持”,做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等重要部署,为社科研究锚定了发力方向。我们将聚焦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发挥各院系和研究平台的力量,做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理化体系化阐释,推动社科研究与实践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华东师大实践,产出更多有深度的高质量学术成果。
|殷德生 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聚焦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建议》指导方针科学精准,发展目标清晰明确,任务举措求真务实。在发展基础上,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重要引擎,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优势等诸多优势和有利因素,正在加速汇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际效能。在全面发力上,《建议》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继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把强大国内市场当作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继续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为更好落实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坚决破除各种市场障碍;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擦亮“投资中国”品牌,既看GDP(国内生产总值)也看GNI(国民总收入),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杜德斌 地球科学学部主任、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体会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建议》提出的“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大路径,构建了逻辑严密的产业发展体系,精准契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的时代要求。“固本升级”聚焦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占制造业约八成的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发展的基础与底气。《建议》推动重点行业提质增效,未来五年有望释放十万亿级市场空间,为新质生产力成长筑牢根基。“创新育新”紧扣全球科技前沿,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助力我国产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为十年内高技术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提供强劲支撑。“扩容提质”与“强基增效”则着眼于推动服务业融合发展与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持续激发内生活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建议》中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思路,将有力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突破关键环节瓶颈、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注入持久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杨艳琴 软件工程学院(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圆满完成,令人倍感鼓舞。全会明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阶段,这一战略定位既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心,更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全会提出的“六个坚持”原则,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软件工程学院(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的建设者,我们深刻认识到:软件是智能时代的基石,更是我们科技报国的接力棒。我们将继续深化“把办学前移到急需产业一线”的创新模式,聚焦全会所提出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为学校实现2035年建成引领育人创新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贡献力量,全力助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以软件之力为实体经济注入创新动能,彰显新时代软件人的使命担当。
|何 青 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河口海岸作为海洋强国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带,承载着我国43%的人口和58%的GDP。《建议》提出了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强调了大河三角洲与陆海统筹的重要性,提出要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动力源,推动长江、黄河两条流域,作为绿色发展带取得新的突破;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加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将在“十五五”期间,围绕海岸带人地海复合系统演变规律与陆海统筹协同管控的关键科技问题,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攻关,突破自然与社会经济过程耦合机制的理论认知边界,攻克流域-河口-近海过程与数据融合的模型技术瓶颈,构建水沙资源调控、环境污染管控、湿地生态修复、港航绿色开发的综合管理方案。依托领衔联合国海洋十年“大河三角洲”大科学计划、“未来地球海岸”和“海洋生物圈整合研究”两个国际总部,在河口海岸研究中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建设安全、健康和繁荣的河口海岸贡献力量。
|夏建国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四五”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令人鼓舞,“十五五”发展规划令人期待。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和独特优势;1953年以来,从第一个五年规划到第十五个五年规划,是我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重要法宝”。“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作为高校院系管理干部,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吃透“十五五”发展规划的核心内涵和深刻要义,并将其作为编制本单位“十五五”发展规划的根本遵循;二是要增强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加强师生党支部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十五五”期间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的共识和动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谋划好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等研究院的新一轮建设和发展;三是要以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建设为抓手,协同整合学校相关学科特色和优势,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推动“大国之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在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智库建设等方面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支撑。
|刘 志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创智学院综合管理部副部长
作为一名从事智能教育研究和服务人才培养的工作者,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十五五”规划建议让我倍感振奋也深受启发。全会对科技自立自强和教育数字化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指导方针中提到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创新驱动,破解深层次的障碍,在有组织的科研与管理中,推动从课程重构到教学模式变革,从人才培养到科研攻关,全方位探索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展望“十五五”,我将继续扎根智能教育领域,在参与国家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做好理论研究、政策探索和实践创新,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 通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
作为高校从事科学智能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党中央对以智能化手段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高度重视,这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化学、材料等领域的智能化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发力的关键阶段。化学反应精准调控是能源转型、绿色制造和分子设计创新的重要基础,而科学智能驱动的反应预测、机理发现和智能实验,正在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构建自主可信的智能基座模型体系,突破关键算法、数据与验证平台等核心问题,助力我国实现关键科学领域的自主创新与系统跃升。下一步,我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推进科学智能和化学反应精准调控的研究实践结合起来,以更强的使命意识服务国家在能源安全、绿色发展和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的重大需求,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科技工作者的力量。
|盛继腾 量子科学与精密测量研究院教授、量子研究院党支部书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与“十五五”规划建议将量子科技置于未来产业布局的首要位置,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身为量子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我深感振奋,更觉责任重大。主要有三点体会:一是要强化政治引领,把准量子创新的“方向盘”。党支部将通过深化理论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下好先手棋”的战略定力,推动科研人员自觉将个人研究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对接。二是筑牢战斗堡垒,打造攻坚克难的“尖刀班”。面对量子研究中的关键挑战,支部将充分发挥党员科学家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的“卡脖子”难题,组建党员突击队开展集中攻关,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涵养创新生态,营造潜心研究的“好环境”。支部将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家精神,落实“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的要求,努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让科技人才安心投身原始创新。
|李大力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华东师范大学支部委员会主委,生命科学学院生命医学系主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系统擘画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令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作为民革华东师范大学基层组织负责人,我深切体会到,这次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对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全会聚焦国家制度与治理能力建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支部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引导全体成员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为华东师大的“双一流”建设和国家教育科技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武海斌 无党派人士,华东师范大学知联会会长,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
在“十五五”开局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意义重大而深远。国家在“十四五”时期取得的显著成就不仅体现了国家应对复杂国内外环境的能力,更彰显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十五五”时期,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科技竞争加剧,我们必须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唯有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知联会作为人才的集结与智力的汇聚平台,将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国家与学校的建设目标,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积极发挥作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十五五”实施中谱写辉煌的科技、教育和人才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李祺祥 地理科学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
通过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深刻感受到我国将在未来五年加速构建新兴产业和创新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地理学的博士生,我尤其关注全会中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部署。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技等产业,并指出这些领域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中提到的量子科技、氢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将重塑我国创新空间的格局,推动新兴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这些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空间重构效应,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全球和不同地区在原始创新能力、先进产业集群、技术转化落地等方面的竞逐,并由此孕育出新区域增长极,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的时空动态,将成为未来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杨 韬 统计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
“十五五”规划建议则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其中特别提到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和“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作为一名统计学专业的学子,同时也是一名创业者,我对此有深刻的共鸣和体会。统计学是数据科学的核心,是洞察规律、支撑决策的基础性学科。在“十五五”时期,无论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都离不开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离不开统计方法和模型的创新支撑。我们在大赛中所做的项目,正是尝试结合前沿的人工智能与统计学习方法优化在数据探查领域的资源配置效率,这让我切身感受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荣耀。未来,我将继续深耕统计学专业知识,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争取将更多的创新想法转化为服务社会发展的实际成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
通联|陈春常、孙都、梁宏亮 图片|新华社 编辑|史佳妮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