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白风爽,登高远望。2025年第三季度,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学者贯通文史哲,深耕中西学,探索社科研究新方向,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威期刊及报纸发表观点。欢迎持续关注!
01|汤拥华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谈中国风景美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拥华《内外之间:通向一种中国风景美学》一文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6期。
简介:中国风景美学既非西方风景美学的中国版本,亦非古代山水思想的现代版本,而是与不断成熟的中国现代风景体验互为表里的理论话语。中国风景美学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它一直且将继续在古今中西的复杂情境中,展开多层次多向度的内外之思,以涵养自身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在生活的内外之间,中国风景美学需要不断更新“风景的发现”的内涵,同时寻求能够联通古今的言辨逻辑;在文化的内外之间,中国风景美学需要多方积累跨域言说的经验,不断完善融会中西的话语策略;在现代的内外之间,中国风景美学需要反复掂量各类风景书写中山水与风景的关系,以重建中国风景体验的时间结构和美学作为现代知识话语的历史意识。

02|黄纯艳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谈宋代农商观念下财政与市场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黄纯艳《宋代农商观念下财政与市场的关系》一文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8期。
简介:在“四民分业”的语境中,理解财政与市场关系及工商业财政政策合法性解说,实质即农商观念问题。宋代农商观念并未出现由“农本工商末”向“工商皆本”的变革。宋代基于“王土王民”原理,以“崇本抑末”和“抑兼并”解说工商业财政政策合法性,使工商业财政征收可“合法”增长。宋代官营禁榷发展和财政收支广泛采取市场化手段,产生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性市场。与汉武帝以国家完全独占的方式“权轻重”不同,宋代以“权商贾”的方式,在国家与商人共利分利机制下运行财政性市场。财政性市场有其缺乏有效利益分配机制、成为工商业发展樊篱的局限性,同时与制度和结构发生显著新变并达到高峰的自发性市场互动并行,形成宋代市场的二元结构。宋代市场结构及其运行逻辑与汉唐、明清相比,既有历史共性,也有时代环境和政策取向所致的特殊性。

03|金桔芳副教授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探讨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文学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金桔芳《儒勒·凡尔纳:他像哥伦布一样,为文学开拓了一片新的疆域》一文被《新华文摘》2025年第12期转载。文章摘自2025年3月24日上观新闻。
简介:当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正日益被巴黎文坛奉为圭臬之时,一个在戏剧界闯荡多年却屡屡碰壁的南特青年以一部异想天开的旅行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横空出世,不仅一夜之间跻身文坛新星,更成为当时首位领取月薪的职业小说家,彻底摆脱了清贫之态。

04|王锐副教授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探讨近代中国的“文明等级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王锐《"文明等级论"在近代中国》一文被《新华文摘》2025年第15期转载。文章摘自2025年02期《长江文化研究》。
简介:近代以来,世界体系与国际政治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内部的变迁。说起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话语,不能不提到“文明等级论”。笔者尝试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文明等级论”的内涵,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的流行状况、对中国知识阶层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对之进行剖析与批判。

05|陈仁鹏研究员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探讨清代乡治组织的制度设计与实践困境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仁鹏《清代乡治组织的制度设计与实践困境》一文被《新华文摘》2025年第16期转载。文章摘自2025年第4期《社会科学》。
简介:一、问题之缘起结合清代的史实,以权力来源为标准,可创设出“正式组织”“半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三种不同的乡治组织。“正式组织”是指权力完全来源于官方的组织,属于科层组织在乡村社会的延伸。它对应实践中的“佐杂分防组织”,亦称“僚属官分驻机构”。清朝与其他王朝国家控制乡村的方式有所不同,通过同知、县丞、巡检等州县佐杂分辖乡村并分划辖区治理。

06|吴越菲副教授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探讨通往“未来”的社会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吴越菲《通往“未来”的社会学》一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5年第5期转载。文章摘自2025年1期《社会学研究》,原题《通往“未来”的社会学:认识延展与核心议题》。
简介:没有“历史”的社会学容易错失基于中国文明主体的提问,陷入抽象经验主义;而没有“未来”的社会学将遮蔽人类社会生活中居于关键位置的未来经验。“未来”与社会学的重新建交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尽管社会学一度被认为应该是最能阐明未来可能性的学科,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未来”甚至始终未能够进入其主流视野。

07|刘阳教授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探讨后理论史的写作机理与中国立意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阳《探讨后理论史的写作机理与中国立意》一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5年第5期转载。文章摘自《社会科学》2025年2期。
简介:后理论研究在2000年以来的国内学术界,一度形成短暂热潮后又转入沉寂,原因固然与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时代话题同时出场,频繁转移了学术界注意力有关,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这种由热趋冷的态势,根本上与我们对后理论的某种尚不够充分的学理准备有关。

08|惠春寿副教授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探讨论公共理性的道德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惠春寿《论公共理性的道德基础》一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5年第6期转载。文章摘自《伦理学研究》2025年第1期。
简介: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之一是为如何进行集体行动提供规范解答。规范解答可能是实质性的——它直接要求人们通过集体行动实现某个事态,也可能是程序性的——它要求人们以某种特定方式进行集体行动。在罗尔斯的政治哲学中,前者的典范是《正义论》中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后者的典范则是他后期哲学中的公共理性理念。

09|顾高翔副研究员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人口学“计算化”转型的新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员顾高翔《人工智能时代人口学“计算化”转型的新方向》一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5年第8期转载。文章摘自《求索》2025年第2期。
简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通过模拟人类学习、运算、推理和思考等智能活动模式,创造出拥有智慧能力的人工系统,完成需要人类智慧才能胜任的任务。人口学是关于人的群体的科学,注重人口群体的数量特征,侧重于量化研究,从群体层面对人口因素进行数量上的描述或解释。

10|杨国荣教授在《光明日报》发文,探索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阳明心学转化运用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杨国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阳明心学转化运用的新探索》一文刊登在2025年07月26日《光明日报》。
简介:作为思想系统,心学不仅属于过去的时代,而且具有现在的意义。按其内容,心学既属于中国,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世界的意义。具体而言,在思想层面,心学内含多方面的价值观念。从“良知”到“心即理”,从“万物一体”到“知行合一”,心学的相关思想既体现了独特的哲学进路,也展现了其价值取向。心学的以上看法与儒家价值传统前后相承,同时具有深广的内涵。

11|祝刚副教授在《光明日报》发文,探讨重新认识文科的价值与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祝刚《重新认识文科的价值与未来》一文刊登在2025年08月19日《光明日报》。
简介: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深化新文科建设,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在信息时代,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正在成为第四科研范式,这对新文科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国内外一些高校对文科压缩布局的趋势,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文科的独特价值与未来发展道路。

12|齐卫平教授在《光明日报》发文,探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赓续中华文脉
华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齐卫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赓续中华文脉》一文刊登在2025年09月17日《光明日报》。
简介: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教授领衔撰写的《赓续文脉——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传统文化》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百余年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赓续中华文脉的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参考。

13|孙斌栋教授在《经济日报》发文,探讨如何高水平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孙斌栋《高水平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一文刊登在2025年7月20日《经济日报》。
简介: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在引导人口和要素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稳步推进城市群建设,19个城市群承载了全国70%以上的人口、贡献了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作出统筹部署,目前已取得扎实成效。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来源|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编辑|隋华颖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