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中国民众对高考选拔竞争程度的生动比喻。随着高考科目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制度的公平问题一再被提上议事日程。从高考移民到异地高考,因一纸户籍“绑架”的高考公平之争持续多年。中国的高考选拔制度如何改革才能更公平?6月5日,我校教育科学学院吴遵民教授应邀走进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节目直播间,与主持人黄永东、财经评论员李光一深入探讨高考改革的公平问题。 点击观看
对于沪上高校学子而言,“爱在华师大”似乎是一种校园爱情的象征。在“2014上海市档案日”宣传系列活动中,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我在档案里找到他/她”主题活动。该校档案馆馆长汤涛告诉记者,他们在档案编研和校友口述访谈中,发现一个非常有趣和美好的现象:诸多卓越而杰出的校友伉俪,双方都是华师大校友。他们怀抱着相同的志趣和共同理想,从大学走向社会,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发展打拼。此次主题展览,挑选了该校
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中共闵行区委党校联合主办的 “新媒体时代党的执政风险”理论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与会者围绕新媒体对政党执政的影响及发展趋势、新媒体时代中共执政的应对策略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胡键认为,新媒体作为新兴的政治生态,它改变着党执政的政治环境。而变化了的政治环境,则要求执政方式的调整。对此,应当尽快
红色礼帽、白色胡子,在黑框眼镜和西装革履的衬托下,82岁的比利时杰出理论物理学家,也是201 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有着一股特别的青春范儿。日前,他在华师大闵行校区面向学子做了一场题为《用创造力超越我们眼见的世界》讲座。 尽管82岁高龄, 恩格勒仍坚持站着演讲了两个小时。“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恩格勒直言,相比于中国应用科学
编者按: 今年是我校设计学院建院十周年。近日,设计学院建院十周年汇报展暨2014年学生毕业设计展亮相上海静安“800秀”时尚创意园。十年来,设计学院师生以人文设计为核心价值理念,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6月5日,《文汇报》专版刊登了我校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教授对学院建设发展以及设计教育、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4年6月5日至19日,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将于上海静安800秀(常德路
5月28日上午,“见与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2014届研究生、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在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拉开帷幕。这个毕业展共展出2014届62位本科生和48位研究生的250件毕业作品,包括绘画、雕塑、综合艺术、装置、影像等不同艺术形态。 (点击观看视频) 在艺术作品展览的过程中,不少市民对当下大学生的创作和创新能力表示赞赏,展览作品中的国画展品赢得市民好评。在汇展入口处,有幅很特别的画作
“社会主义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行。会上,国家社科重大课题 “保持党的纯洁性研究”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唐莲英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对“目前影响中国社会稳定发展最关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72.14%的被调查者选择腐败。 唐莲英认为,廉政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党的纯洁性建设,对于国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激励机制的科学化是干部队伍保持纯洁性的重要保障,这具体包括
81岁的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朗索瓦·恩格勒,这几天在沪马不停蹄地走中学、访大学。这位因预测了“上帝粒子”的存在而蜚声科学界的比利时老头,直言不讳地说,世界上确实需要有一类“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家,任由他们天马行空地去思索、探究一些看似“没什么实际效益”的问题。 昨天下午,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恩格勒在华东师范大学做演讲。他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就要耐得住寂寞。“现在世界上有许多
FM9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本季《印象,写实与浪漫》——艺术家访谈录栏目,于5月19日、20日晚专访我校设计学院王曜副教授,对谈艺术人生以及对城市公共艺术的理解。 王曜,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曹春生、司徒兆光、孙家钵等,现为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创作有多件地标性城市雕塑作品。曾获得2010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奖、“浦东开发开放十年建设
三天的端午小长假刚刚休完,各种假日“吐槽”照例浮出水面。 “6月1日那天下大雨,以为人会少一点,结果在环球港外堵了40分钟才停到车,后来吃饭又等了一个小时,以后节假日真不敢出门。”市民李小姐的这番遭遇并不是个例,小长假游玩、开车、用餐“人满为患”早已不是新闻,全国集中休假让“逢假必堵”几乎成了一张“标签”。 根据一家旅游网站最新出炉的出行报告显示,今年端午节期间,国内热门旅游城市仍然聚集在北上广
正装,淡粉衬衣,红色礼帽,络腮白胡,还有聪明“绝顶”的脑袋……82岁的新科诺奖得主、“上帝粒子”发现者之一弗朗索瓦·恩格勒特,昨天到访丽娃河畔,为大学师生作学术报告。这位“国宝级科学家”的名字,被比利时政府镌刻在首都布鲁塞尔标志性建筑——“原子塔”的基底球体上。他“土生土长”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时隔20年再访中国,成为友好大学华东师大荣誉教授。 科学是不会有尽头的 记者:本报曾在去年10月9
“上帝粒子”的发现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教授,昨天从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手中接过了荣誉教授的证书。受聘仪式上,恩格勒将他1964年8月31日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发表的论文——《对称性残破和规范矢量介子的质量》的影印件赠送给华东师大,正是在这篇他与同事罗伯特·布绕特(Robert Brout)合作的论文里,他们提出了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
201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在为学生讲解他的“上帝粒子”理论。 晨报记者 陈征 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上帝粒子”理论的提出者、201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直言,相比于中国应用科学的飞速发展,中国理论方面的基础研究发展差强人意。重视应用科学、轻视基础研究,这种科学实用主义制约了大师的出现。昨天下午,面对
共有 23,588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3 页 当前第 1,24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