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端午小长假刚刚休完,各种假日“吐槽”照例浮出水面。
“6月1日那天下大雨,以为人会少一点,结果在环球港外堵了40分钟才停到车,后来吃饭又等了一个小时,以后节假日真不敢出门。”市民李小姐的这番遭遇并不是个例,小长假游玩、开车、用餐“人满为患”早已不是新闻,全国集中休假让“逢假必堵”几乎成了一张“标签”。
根据一家旅游网站最新出炉的出行报告显示,今年端午节期间,国内热门旅游城市仍然聚集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城市本身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再加上人口密度大以及假期较短不方便长线游,最终出现人群“扎堆”的状况。
旅游经济,管理待“升级”
“关键是国内很多地方光有不错的旅游资源,服务环境却没跟上去,好山好水糟蹋得像集市,再美的自然风光,都没腔调了。”沪上旅游业资深人士施剑良表示,国内的旅游经济层次还太低,多了就撑着,少了就饿着,应该建立更完善的管理模式。
事实上,目前我国大部分景区缺乏客流实时监控系统及人数上限预警机制,也几乎没有建立起预约游览制。对于少数实施游客流量控制的景点,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加之操作细则的缺失及现实状况的复杂性,很难确保限客措施按照预想严格执行,导致相当一部分景区出现超额接待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景区内交通系统的承载力不足、工作人员有限、服务人力不足等各方面配套设施不完备,也是导致游客拥挤的原因之一。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不少景区不收门票,但为了控制游客流量,都会采取严格的门票预约制度。”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教授楼嘉军表示,《旅游法》已经做出明确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他认为,景区在节假日旅游高峰之前应该通过对以往黄金周历年数据的科学分析,计算出景区最大承载量,从而对当年的客流量做出预判,以便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一定要对需求精细管理。我们不妨以疏导为主,在国内景区逐步试行门票预约制。”
带薪休假,快到“碗”里来
国民旅游需求在节假日集中释放是造成各旅游景点屡屡出现爆棚的关键因素,而这“集中”的问题就出在节假日安排不合理、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不到位。
带薪休假落实率达到50%左右--这是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位人大代表带来的“人社部、全国总工会调查结果”。但在网络上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13年,只有16%的人休了年假,有高达46%的网友表示“根本不知年假为何物”。
根据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此条例本应是缓解假期扎堆出游的可行办法之一,但实际落实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缺乏监管等让“带薪休假”还是飘在空中。
对此,有专家指出,在落实带薪休假这件事上,应该强调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特别是要加强日常的检查监督,对没有严格按法律办事的单位实行及时到位的处罚,不能一纸规定了事。当务之急,不仅要用带薪休假制度强化保障市民出游的权利,还要尝试建立错时休假制度,让出游需求得到有效分流。
旅行方式,观光转“慢游”
“先是集中休假让时间重叠,多数人又选择以旅游观光、结伴出行的方式度过假期,在目的地的选择上还多倾向于国内一些特定的热门景点。”楼嘉军表示,老百姓休闲方式过于单一也是导致“逢假必堵”的一大原因。
慢游网创办者波莱恩·肯尼给“慢游”下了这样的定义:“不期待一次旅行便满足所有对目的地的好奇,而是仍期待有机会回来故地重游。”换句话说,与其紧赶慢赶看完所有被认为必看的景点,还不如选择感兴趣的一处细致地游览体会,这就是所谓旅游观念的转变。
在旅游业内人士看来,所谓的“慢游”一般称为休闲游、度假游。和观光游“能否来”的关切点不同,休闲度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留多久”以及“是否再来”。
眼下,不赶热门景点的“慢游”正逐渐被国人所接受。沪上一些“旅游达人”都表示,相比人挤人的景点,他们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服务管理、文化环境。而在楼嘉军看来,改变和提升旅行方式其实能少给他人,也少给自己添堵。
《文汇报》 日期:2014年6月3日 版次:1 作者:唐玮婕
链接:http://whb.news365.com.cn/tp/201406/t20140603_1058861.html
编辑|聂龑龙 董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