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民晚报》:201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恩格勒在沪演讲

2014年06月05日

81岁的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朗索瓦·恩格勒,这几天在沪马不停蹄地走中学、访大学。这位因预测了“上帝粒子”的存在而蜚声科学界的比利时老头,直言不讳地说,世界上确实需要有一类“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家,任由他们天马行空地去思索、探究一些看似“没什么实际效益”的问题。

昨天下午,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恩格勒在华东师范大学做演讲。他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就要耐得住寂寞。“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总认为,自己研究的成果最好能立即转化成现实的经济效益,包括提出了‘基础科学要服务于应用科学’的口号,我的观点却有点相反。”恩格勒说,应用科学固然重要,但世界还需要科学家们去探究一些今天看来似乎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比如,宇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暗物质究竟是什么?这样的研究可以看出一个科学家的心智,看出他们的心无旁骛和内心的坚强定力,而这样的基础性研究同样是极具创造力的,也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距离上一次访华已20年了,中国的迅猛发展让恩格勒赞叹不已。不过,他也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在应用技术领域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基础科学领域还存在一定的“短板”,这或许也是中国科学家长期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原因之一。

对此,恩格勒以自己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的“由悲转喜”现身说法。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就提出了“上帝粒子”的假设,但一直没有被学界认可,长期遭遇冷落,直到2012年欧洲原子能中心通过强粒子对撞机探测到这一粒子后,其理论才得以验证,从而迎来了科学界的最高殊荣。因此,现在常常有人问他,诺奖是否来得太迟,对此,他总是幽默地回答说:“没关系,我还活着。”

 

延伸阅读:

 秦丹:“问天”不问效益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让我想起屈原和他的《天问》,以及那旷世之问中与《圣经·旧约·创世纪》相通的诸处。这个世界上有三种“问天”的人,一类是哲学家,一类是宗教从业者,一类则是科学家。

记得当初首读屈原的《天问》,感到无比美妙,由此让我对物理学感上了兴趣。去书店买到了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推动丛书》第一辑,《时间简史》《可怕的对称》《原子中的幽灵》《霍金讲演录》等共有9册。读这些书,就是读一个个非凡的敢于“问天”的灵魂,身残如霍金,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心智、勇气和毅力。

这两天,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比利时科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在沪,他提出“上帝粒子”假设,几十年来曾一直遭遇学界冷落。他在演讲中认为:要鼓励科学家探究“没效益”的问题。他的话,是说给社会听,更是说给同行听,“问天”的人,心智若总为各种“效益”所累,“上帝”会让他看到“粒子”吗? 

 

来源新民晚报(阅读原文 文字晚报记者王蔚 秦丹  编辑|聂龑龙 董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