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破解适应难题,华东师大举行新生家长面对面活动

2025年09月06日 教育+

  进入大学,孩子是否还需要家长的“托举”,家长应该如何稳步“放手”?为了更好地构筑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助力本科新生更好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激发创造潜能,9月5日,由华东师大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处)指导,大夏书院联合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筑梦师大,相携启航——书院院长与新生家长面对面”活动在普陀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大夏书院院长、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校家庭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庞维国与来自各学部、学院的近300名新生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

11CADA

“筑梦师大,相携启航——书院院长与新生家长面对面”活动举行

  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庄瑜,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李燕,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杨艳红出席活动,讲座由大夏书院副院长王郦玉主持。


· 大一成长关键期,院长面对面开方


庞维国与新生家长面对面交流

  讲座伊始,庞维国院长结合师生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书院参访经验,介绍两所高校独特的书院制建设模式,引出华东师范大学书院制的设立背景与运行机制。庞维国指出,新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家长包办过多,新生生活自理能力弱;教师主导的学习多,自主学习能力弱;在一地读书,埋头书本,全局性视野弱;生长在同质文化中,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能力不足等。新生入校第一年,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转型是新生遇到的第一课题,大一阶段是适应转型的关键期,是培根筑基的重要阶段,学校和家长都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关注。

        新生适应转型有其发展规律、关键拐点和教育策略,家长应适当“放手”,引导新生自主解决好学习、交往、身心发展中的普遍性、基础性问题,补齐现实短板、发展潜能优势、铸牢成才底色。


· 能力跃升窗口期,书院一站式导航


  为了破解新生成长中的难题,实现卓越育人目标,庞维国介绍,大夏书院锚定本科新生第一年的关键发展期,面向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并推出“一次性养成”新生教育体系,促进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身心发展中的适应转型,提升与专业能力相促进的通用能力和素质,帮助学生向“懂使命、会学习、有责任、高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的转变。

  庞维国提出,区别于专业的累积性学习,书院以“一次性养成”为指向,注重提升第二课堂课程的发展性品质,培养面向大学和未来生活所需的关键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跨学科学习、跨文化沟通、卓越领导力和社会服务等高阶能力,让学生在跨专业、跨学科、跨校、跨国籍的书院平台上获得高效、深度的学习体验。课程系统按需分层,分为“丰富性课程”“促进性课程”“卓越性课程”三大类,通过满足学生“成长性需求”、补充“缺失性需求”激发学生的成长内驱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


· 亲子角色转换期,家长渐进式退场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庞维国聚焦亲子关系转型,援引多位心理学家的观点,为家长如何“科学放手”提出“渐进式退场”策略。他指出,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Sylvia Clare)曾强调:“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家长和孩子本是成长共同体,进入大学后可能会面对分离焦虑,家长应逐步转变角色,刚入学时可以多一些联系,后续可以逐渐减少,从直接干预转向背后支持,引导孩子通过自主决策与持续实践,培养良好习惯、锤炼优秀品性、实现自我超越。

  庞维国进一步引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阐明行为习惯与人格塑造的深远影响。他特别指出,这一观点与华东师大的育人传统高度一致。家长应避免“唯分数论”,并着重注意三个问题,一是防止沉迷游戏,二是遇到困难及时沟通,三是尊重孩子的专业选择。尤需重视孩子的品格塑造,着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与综合素养,使其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的优秀人才。

127AFB

14837A

讲座现场互动

  最后,庞维国结合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的观点——“真正的理想是无条件肯定自我的一种有力表现”,鼓励家长充分信任孩子的能力素养,激励孩子的内在成长动力,支持孩子在积极探索中确立自我认同、涵育责任担当。

  此次活动既是对家长“如何放手”,新生“如何启航”的深度回应,也是家校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华东师大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完善“一次性养成”教育体系,夯实新生卓越成才的稳定基底,助力新生平稳度过转型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图文、来源|大夏书院 编辑|刘子衿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