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华东师大师生通过多种形式见证伟大时刻,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 赴京现场参会
最美奋斗者、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包起帆教授受邀参加纪念大会,在现场观礼。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一线普通劳动者的最大褒奖。”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胸前佩戴着沉甸甸的奖章,包起帆教授深受鼓舞。
“回顾过去,我始终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创新,努力为国家、为职工做些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带领团队继续在航运物流领域深耕细作,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 师生集体收看实况直播
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师生集体收看纪念大会实况直播,共同见证这一庄严时刻。





在普陀校区思群堂,师生集中收看



华东师大“优师计划”新生集中收看




各学部院系组织集中收看
· 党委中心组第一时间学习

9月3日,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校党委书记梅兵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宣示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为在新征程上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会议强调,要深刻把握抗战精神与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内在联系,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领域勇担重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双一流”建设提质增效。
会议要求,全校上下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紧密结合,与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协同推进,与学校做好“十四五”圆满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统筹衔接。要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确保学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力量。
会上,与会人员结合思想认识和工作实际交流学习体会。大家一致表示,将始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深化育人模式改革,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中突破关键领域技术瓶颈,在引育并举中汇聚高水平师资力量,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学校价值。
· 师生反响热烈
聆听总书记的讲话,目睹气宇轩昂的方阵,师生们内心满是震撼与感怀。
丨梅兵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和阅兵式的盛大举行,令人倍感振奋、深受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展现了中华民族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前进力量、推动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今年也恰逢我们纪念前身学校光华大学建校百年,从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在抗战烽火岁月里坚持办学图强的“教育救国”,到建校后全力投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教育报国,再到如今奋进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华东师大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频共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创造新的历史;对精神最好的传承,是接续奋进的行动。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包括伟大抗战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心怀“国之大者”,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丨钱旭红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催人奋进,阅兵仪式振奋人心,我深为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华民族的繁荣感到自豪。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到今天,80年沧海桑田,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得益于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当前,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集中体现在拔尖人才和先进科技的竞争上,华东师范大学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更加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承担责任、积极作为,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丨孟钟捷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虽然言简意赅,但意义深远。他再次确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方位: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不仅是为本国生存而战、为本民族复兴而战,更是为人类正义而战,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把过去、当下和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80年前,中国人民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而这种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精神,将继续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0年前,中国人民与国际友人携手合作,维护了世界和平,而这种同仇敌忾、休戚与共的意识,将继续让我们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与各国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坚定信心、继承先辈遗志,在强国建设,特别是教育强国建设道路上奉献所有智慧和力量。
丨雷启立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今天全程观看了纪念大会、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强国建设离不开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更离不开强大的国防力量。近年来,国家在诸多领域特别是硬科学、硬技术方面取得了成效卓著的突破,令人非常振奋,也为我们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必须勇担使命,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面向未来,结合学校自身的转型发展和“十五五”规划的制定,我们必须高位谋划,聚焦国家最紧迫的战略需求,将发展硬科技、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作为核心任务。要优化布局,强化有组织科研,集中力量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产出更多能够切实服务强国建设与强军建设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
丨李名英 华东师范大学离退休干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
今天观看纪念大会,我心潮澎湃,天安门广场的仪式与阅兵,让我想到了曾经的烽火岁月。作为亲历者,我今年96岁了,但对抗战的记忆依然鲜活。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上打败了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如今,看到国家从“小米加步枪”发展到航母导弹,解放军强大无比,我心里无比踏实。在我的理解里,民族大团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伟大抗战精神。当代青年人心里要有信念,艰苦奋斗、脚踏实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丨冯绍雷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
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深有感怀:以史为鉴,以和止战,以民为本,以正压邪,以力树威,以新谋变,以稳克乱,以智胜蛮,以快制强,以恒为安。
丨杨国荣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阅兵前作了重要讲话,听后深有感触。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但也不惧怕任何威胁。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及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以此证明了以上观念。中国人民为中国式现代化而努力,已经取得并将达到最后胜利。中国的现代化完成之日,也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言简意赅地描述了这一前景,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这一天。
丨吴瑞君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图书馆馆长、老龄研究院执行院长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变乱交织,抗战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环境,正是当今我们研究人口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础。大阅兵展现的国防现代化成就,让我深刻体会到人口素质提升与科技进步紧密结合的重要性。我特别感动于老英雄们现场观礼的场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少子化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加强中国特色的人口学自主体系建设,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服务改革发展,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深化人口新常态的趋势和影响研究,构建现代化人力资源体系,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正是我们人口学者奋力前行的重要方向。
丨周敬青 上海市委讲师团成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这场中国人民在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中取得的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伟大战争,孕育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造就了伟大抗战胜利。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努力讲好伟大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故事,增强莘莘学子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认同感、对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丨吕长虹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告: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和平发展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八十年前的胜利来之不易,千万军民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发展。八十年后的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新征程担当新使命。正如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掌握战略核心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必须靠自主培养。高校应坚持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锚定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立足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目的、有组织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承担起实现“从0到1”范式突破的人才自主培养任务。
丨赵健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部长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爱国主义、团结奋斗和坚韧不屈的时代价值。我们将立足本职岗位,推动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和教育教学各方面,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认知和实践的内驱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共启“十五五”新篇章。一是注入育人新动能,聚焦培根铸魂,锚定卓越航标,注重思维训练,以培养面向生涯成长和未来变革的关键素养和比较优势为核心,强调从“量的供给”转为“质的进阶”,助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二是扩大育人新场域,积极面对办学格局、学科布局新变化,推动育人模式变革,用好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数智赋能思政引领。三是织密育人新网格,坚持育己育人育才相统一,创新构建学生工作新体系,汇聚合力,打造育人新队伍,构建以“使命感”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切实提升思政引领力。
丨吕志峰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今天上午,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深受鼓舞,感触良多。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重要论述,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勇敢捍卫历史真相。目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站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年份,作为师大文科人,我们要积极回应时代和社会对文科学者的要求和挑战,持续做好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面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实践问题,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联合研究,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扎扎实实以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贡献华东师大人文社科学者的智慧和力量。
丨闫露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
回首往昔,那个“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时代过去了,中国人以极大的牺牲,用一腔热血誓死捍卫每一寸土地,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更需守卫,我们需要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世界一流军队。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也同样面临和平与战争的选择。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把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好,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掌握历史的经验,牢记历史的警示。青年人是未来,教师是青年成长的重要引路人,也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守护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的强国征途上,要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情怀,把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精神,把为国家生存、民族复兴、人类正义而战的勇气传递给我们的学生。
丨瞿骏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党委书记
今天的盛大阅兵不仅是对壮阔历史的深切缅怀,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与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无数先烈以热血和生命铸就了八十年前那段不屈不挠的抗战历史。我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更应从中汲取力量,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国各民族唯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如今,在新时代新征程下,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奋发图强、顽强斗争、锐意进取,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奋斗!
丨熊红凯 华东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总结了抗战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强调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品格。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指出,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向着我们既定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这也为我们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作为工科研究者尤为体会到科技力量在守护和平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人类福祉的重要工具。我们当以技术报国为己任,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国防现代化、社会治理等领域,让科技成为捍卫和平、促进发展的利器,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丨陈明园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今天上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深受震撼。这不仅是对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展示,更是对中国人民捍卫和平决心的彰显。“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身为一名艺术领域工作者,我深知铭记历史的重要性。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以14年浴血奋战、3500多万同胞伤亡的巨大牺牲,牵制住日军主力,为全球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创造了关键条件。为此,我创作了巨幅历史画《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1956》,以纪念碑式的画面构成形式来赞扬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意志;我创作的维和主题油画《和平使命》此刻也正于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塑造了中国军人正与其他国家战士一道执行维和任务的场景。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派出最多维和人员的国家,当代中国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大国担当,诠释了对和平的执着追求。
丨杨连星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催人奋进,从伟大胜利到伟大复兴,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激发着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接续奋斗的伟大力量。伟大的抗战胜利,为中国和平崛起积蓄了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为中国改革开放赢得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使得今日中国能够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成为了全球发展的大国典范。伟大抗战精神,使得中国坚定成为世界经济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重要引领者。从战火硝烟中走来,中华民族有底气有能力应对大变局下不确定性挑战,以“世界工厂”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坚定维护和平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文明发展。
丨薛寅申 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
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终得胜;八十载征程继往开来,砥砺奋进新征程。百岁老兵在城楼上端坐,神情坚毅;千万青年在广场上欢歌,精神昂扬。浴血奋战的救国青年和砥砺奋进的强国青年,这两代“青年人”的遥望,是一种历史的交汇,更是一份使命的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舞台中央从来都不缺乏中国青年的身影,一代代中国青年以胸怀天下的理想信念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谱写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青春壮歌。今天我们隆重纪念来之不易的胜利,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启迪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共青团作为和青年人最贴近、最知心的组织,更应当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不忘初心,不断明晰自身的新定位、新使命,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工作方式,以符合时代特征、青年特点的方式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团结和引领更多青年人参与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来。
丨王梦雅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辅导员
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华儿女以钢铁意志迎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伟大的抗战精神却代代相传,永不磨灭。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对抗战精神最好的致敬,是让它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党员,我必将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自觉用抗战精神砥砺品格、改进作风、提升本领;同时把课堂与日常思政工作化作传承火炬,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书写无愧于祖国、人民和时代的青春篇章。
丨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While the world today is transitioning away from an era of unipolarity to one of multipolarity, and while many key organiz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re overdue for reforms, there are some countries who seem to prefer ignoring and even abandoning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even working to undermine it.
Here China stands firm. China says it remembers that painful chapter of history as well or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It recalls the tremendous sacrifices the Chinese people made to save themselves from fascist aggression, to achieve both victory and a durable peace.
Therefore, on this 80th anniversary, with the global system facing headwinds, China is holding the line. China won’t allow those old shadows to reappear once more, devils returned from hell, kicking in doors, killing women and children, as happened before. China does this for the good of the Chinese people. China does this for the greater good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China does this for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丨许俊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直博生
庄严的阅兵场面让人心潮澎湃,整齐的方阵、轰鸣的战机,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宣示。最令我触动的,是无人化、智能化武器的惊艳亮相——它们已不再只是“辅助”,而是作为“主攻”力量走到舞台中央。这一转变,折射出科技进步的巨大能量。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倍感振奋,阅兵场上展现的每一项新质战斗力,都让我联想到实验室里的研究与探索:从算法模型到智能决策,科技创新正在一步步融入国家安全与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强国必先强军,强军必先强智”,科研不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未来,我愿将自身的研究方向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守护和平、开创未来的重要力量。
丨陈雨 软件工程学院2024级软件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使我深受触动。80响礼炮震撼天地,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和平的宣示,我深刻感受到科技与国防的深度融合。“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口号响彻长空,也深深铭刻在我心中。作为从事前沿软件技术研究的青年科研者,我更加明白: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自主创新是强国之基。我们虽不在军营,但同样肩负使命,要在科技研究中践行报国之志,于智能系统的突破中贡献力量。未来,我愿以科技守护国家安全,以创新助力民族复兴。
丨蔺柏臣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今天上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式环节展现了众多陆海空基战略重器、高超精打、无人和反无人装备,让我心潮澎湃,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无比自豪。我深刻体会到,和平来之不易,唯有铭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作为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以先烈为榜样,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学习好专业知识,运用好数据这一生产要素,探索将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教育,与当代青年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篇章。
丨郑皓月 统计学院2023级保险专业硕士研究生
今天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天安门广场上回荡的不仅是战机的轰鸣声,更是一个民族穿越血火岁月的铿锵足音。八十年来的跨越不仅是军事装备的升级,更是一个民族从苦难中崛起、在自强中复兴的生动写照。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铭记伟大抗战精神中的坚韧与担当,更要肩负起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使命,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丨田桠萌 历史学系2023级历史学(公费师范)专业本科生
通过观看阅兵式,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富强与军事力量的强盛。回首14年浴血抗战,面对侵略与屈辱,中华民族英勇奋战。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一名新时代师范生,我更加坚定了自身的理想信念与历史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我将继续以伟大抗战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心存家国,迎难而上,不断积累专业知识,磨炼教学技能。在三尺讲台上,我将充分展现专业特色,弘扬正确历史观,践行教育家精神,为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红色记忆在时光长河中愈发璀璨,精神火种于代际传承间生生不息。
今天的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更无惧任何风浪。阅兵现场威武帅气、整齐划一的军队令人心潮澎湃,致敬所有英勇抗战的中华儿女!
愿吾辈永远铭记!愿祖国繁荣富强!
新闻素材|新华社 图|符哲琦、濮晓松、李行健、杨鹏斌、周佳宁等 热议整理|孙都、杨雪薇 通联|陈春常、刘文静
编辑|戴琪、张新烨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