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装,淡粉衬衣,红色礼帽,络腮白胡,还有聪明“绝顶”的脑袋……82岁的新科诺奖得主、“上帝粒子”发现者之一弗朗索瓦·恩格勒特,昨天到访丽娃河畔,为大学师生作学术报告。这位“国宝级科学家”的名字,被比利时政府镌刻在首都布鲁塞尔标志性建筑——“原子塔”的基底球体上。他“土生土长”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时隔20年再访中国,成为友好大学华东师大荣誉教授。
科学是不会有尽头的
记者:本报曾在去年10月9日报道《半个世纪前“上帝粒子”预言兑奖》,您和另一位八旬教授彼得·希格斯分享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早在上世纪60年代,您就提出 “上帝粒子”的理论假设,但直到2012年,欧洲核子中心才通过高能粒子对撞,探测到这一粒子,验证其果然存在。那么,假设实验没成功,您也就没法拿到诺奖,您会怎么想?
恩格勒特:其实,我真没想过,研究“上帝粒子”并非以诺奖为目的。但那时起,我就意识到基本粒子的重要性,并且自信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将来一定会被其他研究者所用。而如果没拿到诺奖,也不会对我有多大影响和改变,因为我平时就是这样生活的。还有人问我,诺奖是不是来得太迟了——我只是说:“没关系,我还活着。”
记者:中国先哲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追问“一”这个最基本的粒子从何而来——如今既然有了结论,您现在还能干什么呢?
恩格勒特:我“尚能饭”,还能思考,也有动力,总是想着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如何运行,我最近还在重读《相对论》,不时去大学实验室看看,因为人类对大自然不理解的问题太多了。事实上,在构成微观物理世界的亚原子家族里,“上帝粒子”是62种基本粒子中最后一个被实验证明的,但这只是标准化理论架构下的最终粒子,还可以有很多模型、假说,所以科学是不会有尽头的。
科学研究不该功利主义
记者:您或许知道,得诺贝尔奖在中国是一件很大的事,本土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没得过诺奖。您这次重回中国参观访问,有什么感受和见地?
恩格勒特:可以说,中国以及上海的变化是惊人的。我坐了高速铁路,见到摩天大厦,发现你们在应用技术领域进步极大。我也认识一些中国科学家,他们在“文革”之后再次赶上世界科学潮流。但你知道,不仅中国,其他一些地方,也会因为一种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忽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或者说,基础研究全部服务于应用研究,只为发展工业和赚钱。事实上,这并不好。
有些研究看似“不食人间烟火”,其实是在探究宇宙最根本的原因。它可以开发科学家的心智,激发巨大的创造力,迸发出全新的认知和观念。拥有这种力量,中国人可以一下子拔得头筹,带动各相关领域发展。
记者:对了,您这次为中国高等学府带来一场报告,题为《用创造力超越我们眼见的世界》,这是否可以视为您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并希望一同分享?
恩格勒特:就我此行接触到的中国大中学生,他们能够向我提出诸如暗物质这样的深刻问题,令我感到十分惊喜。目前,科学界也正在利用卫星、天文望远镜等手段,观测远古宇宙射线,寻找暗物质证据。即使在地面实验中,欧洲已经拥有了周长27公里的环形粒子加速器,未来中国完全有能力主导建设更强大的科学基础设施,比如周长100公里级别,发现更多影响宇宙演化的基本物质要素,用创造力超越我们眼见的世界。
《解放日报》 日期:2014年6月4日 版次:2 作者:徐瑞哲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06/04/content_1171076.htm
编辑|聂龑龙 董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