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践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初中各年级全面实施。课程注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参与实践。常州外国语附属双语学校一直秉承“全人教育观”,坚持“五育融合”,通过系列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的开展,发展学生对他人、社区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担当意识和服务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
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社会服务的课程定位要求,常州外国语附属双语学校创新性地融合服务性学习(Service Learning)理念,构建了特色化的“初中生社会服务实践课程”。课程以提升学生社会认知与服务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设计系列长短期结合的社区服务子项目,引导学生基于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采用“探究-行动-反思”的探究学习模式,在解决真实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培育服务意识与社会公德,强化责任担当能力。
机制构建:完善社会服务实践课程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
社会服务实践课程作为一门融合“服务”与“学习”双重价值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显著的跨学科、跨领域特征。其独特性体现在:一方面通过服务实践促进学生对社会组织运作、社会需求等现实问题的理解,培养相关的技能;另一方面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价值观塑造,包括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等。然而,此类实践性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既带来创新空间,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挑战。
基于此,常州外国语附属双语学校从顶层设计,形成一套整体性且体系化的管理机制,以更好地支持该课程的开展与实施。具体包括:首先,建立社会服务实践课程组织架构,由课程总负责人统筹,年级负责人协调,班主任落实,导师具体指导,形成从课程设计到实施的闭环;其次,完善制度保障体系,通过制定《常外双语中学生社会服务实践课程纲要与实施指导》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包含社会服务实践项目启动、师生互选、实施过程督导、服务行动成果展示等环节的完整流程;最后,打造多元实践场域,校内重点建设图书馆管理、食堂“光盘行动”等服务场域,校外拓展至敬老院、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
过程推进:优化社会服务实践课程的五阶实施路径
课标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社会服务实践不仅是一种公益行为,更是一种深度学习的教育过程。常州外国语附属双语学校在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围绕“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一核心命题,通过探究式学习回答三个关键问题:“我们的生活如何影响彼此?”“我如何为社区做出贡献?”以及“我如何帮助他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通过服务实践对校园、本土及全球社区产生积极影响。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认知与情感体验特点,学校构建了阶梯式、发展式的课程体系。参考《服务性学习指南》(The Complete Guide to Service Learning,2010年版)的实施框架,学校社会服务实践项目由开展调研、制定计划、采取行动、进行反思和成果展示五个阶段构成,既符合服务性学习的基本规律,又能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求。
阶段一:开展调研,在项目启动阶段,学生首先通过自我评估明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继而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识别社区需求。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框架,学生需选定具体服务方向并论证其社会价值。例如,“社区鸟类栖息地保护”项目组聚焦SDG15(陆地生物多样性),通过科学调研分析人与鸟类共生困境,为后续设计人类与鸟类和谐共生方案奠定实证基础。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社会洞察力,确保服务项目兼具教育价值与实践意义。
阶段二:制定计划,在计划制定阶段,各社会服务实践项目小组需要基于前期调研结果,系统规划。小组成员需共同商定详细的项目推进方案,包括明确责任分工、资源配置、时间节点等关键要素,同时识别项目实施所需的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如调查研究、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核心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制定可操作的行动计划,更需要通过角色分工和技能准备,培养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为后续实践阶段奠定基础。以“社区垃圾分类推广”项目为例,学生需规划宣传方案、设计调研问卷、安排活动日程,并掌握基础的环境科学知识和社区动员技巧,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阶段三:采取行动,在实践行动阶段,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服务形式采取行动。该阶段强调“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学生可选择独立实践或小组合作的服务行动模式,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三类典型服务:1.直接服务型,如“中菲学生汉语辅导项目”通过在线教学,直接促进跨文化理解;2.社会倡议型,如“公平购票行动组”结合火车站实地调研与问卷分析,开发“一票难求体验”小程序,提升大家的关注度;3.学术研究型,通过多维度调研,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建议报告。
阶段四:进行反思,在反思阶段,学校引导学生通过结构化反思实现认知升级。该阶段要求学生从三个维度进行深度思考:从项目发展的维度,反思前期服务性项目的准备、中期的服务性行动的开展和后期的项目实践成果;从个人成长的维度,反思个人在服务实践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自己的知识运用、技能提升和价值观的转变;从小组合作维度,反思小组沟通以及问题解决等。以“文化纽带”项目组为例,学生不仅认识到跨文化合作对个人认知拓展的价值,更深刻体会到“和平共赢”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这种反思将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有效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发展。
阶段五:成果展示,在成果展示阶段,学生通过静态展板与动态展演相结合的多元形式,系统呈现社会服务实践项目的创新成果。借助海报、PPT、实体模型、互动体验及视频等多媒体载体,学生向校内师生及家长群体全面展示项目的社会问题洞察、服务目标、行动过程、实践成效及个人反思。这一环节不仅彰显了青少年以创新思维回应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更生动诠释了“行动影响社区”的服务理念。通过深度梳理项目成果,学生能够清晰阐述实践过程,带动师生家长共同理解社会服务的教育意义。展示过程既是项目成果的验收,更是服务型学习(Service Learning)教育价值的可视化呈现。
资源整合:拓展校内外协同的实践场域与支持网络
社会服务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与社会多元主体形成“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学校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机制,有效整合常州本土化社会资源,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服务实践场域。依托常州市政府备案的“星火行动”社会服务平台(项目宗旨:“常社善治·共享未来”),学校与多部门建立合作,与市教育局、公益基金会共建“爱邮梦想·圆梦行动”,助力教育公平;与市团委、法律服务促进会联合开发“模拟法庭进校园”法治教育项目;与市文明办协同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传统文化实践。例如,学校基于年级与学科特点,与地方法院协作,共同构建基于学科的服务实践场域,通过开展“模拟法庭”系列活动,将法律条文转化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综上所述,常州外国语附属双语学校通过系列化的社区服务实践项目,构建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育人新生态。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项目的设计者与主导者。这一实践模式充分证明:当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深度对接时,学科知识就能转化为改变社区的现实力量。学生不仅掌握了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更培养了“知行合一”的社会责任意识,真正实现了从“知识接受者”到“社会变革者”的身份转变。
阅读原文
作者丨韩月芳(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