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朱明:“内外兼修”令巴黎走向现代

2012年10月31日

    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带的巴黎,年均降水量为600多毫米,与北京相似。大约每一个世纪,巴黎都会遭遇两到三次洪灾,比如1910年和2010年,就分别有两次大规模强降雨,导致巴黎变成水乡泽国。但是,对于巴黎人而言,其规模庞大的下水道系统有利于抗洪抗灾。长达2000多公里的排水设施很多地方宽至数米,已成为巴黎的重要参观景点。这套凝聚着巴黎人未雨绸缪远见的工程可上溯至19世纪中叶奥斯曼市长的城市建设。

    当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举行之时,人们看到的巴黎不再是一个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传统的巴黎。时任市长的奥斯曼作为总设计师对巴黎进行了彻底的改造。虽然批评的声音众多,但是毫无疑问,巴黎就此进入了“现代”。所谓“现代”,并不仅仅指外表的翻新和时尚,而是包含城市结构和软件设施的整体进步。

    巴黎大改造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工业化推动下的人口剧增,城市需要更多的空间容纳大量涌入的移民;巴黎中心老城区的房屋和道路狭窄紧凑,古老的韵味和诗意虽可处处寻到,但清爽的空气却难以吹进,致使疾病和瘟疫特别容易滋生。此外,建设一个伟大的首都城市是法国历代统治者孜孜不倦的目标。

    奥斯曼建设巴黎的主要着力点在道路修建,主要的道路网络是里沃利大道、塞巴斯托波尔大道和圣米歇尔大道,这些成为穿过市中心连通东西和南北的大动脉。道路的开通极大便利了巴黎市区的人群和商业流通,同时改善了城市的卫生状况,交通和城市面貌都得到改进。奥斯曼还为道路建设配套了一系列设施。夏特莱广场、共和广场、星形广场和凯旋门成为著名的道路节点,林荫大道成为颇具匠心的创新,面积达到了道路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道路两旁则种植树木,树木覆盖总面积达到1000多亩。正是这些林荫大道改善了巴黎的环境,并且成为巴黎城市的著名特色。

    在市政设施方面奥斯曼毫不吝啬,为新建的道路提供了大量“家具”和装修,如路灯、公厕、长椅、遮蓬、凉亭、垃圾箱、喷泉式饮水器等。为保证道路照明,奥斯曼专门成立了巴黎照明和煤气公司负责路灯照明系统。公共厕所、商品亭、书报亭也被建立起来供应路人之需。城市里还设立了一批给路面自动洒水的设置,有利于城市保持清洁。这些匠心独运的城市景观既方便了行人,也给巴黎披上了现代的外衣。软件设施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奥斯曼为巴黎建立了大批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学校、教堂等。

    在官方负责的社会救助方面,奥斯曼也是不遗余力,修建了八所医院。过去的巴黎总医院坐落在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塞纳河边,但空间狭促,床位不多,新建医院弥补了这方面不足。同时建造的还有市政府的卫生中心、专门诊所等,各类医院可以提供更多的病床,大大改善了巴黎的医疗环境。市政府还为孤儿、病人、老人等设有庇护所、养老院,此外还设立了专门的救济委员会。除了医院体系外,奥斯曼还开创了流动医生上门医治的制度,这既避免了修建众多医院的沉重负担,而且改善了穷人家庭的看病难问题。

    改善用水状况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奥斯曼认为自己在使巴黎现代化中的最重要成就是对城市用水供应的改进。巴黎的饮用水量随着人口增长越来越不够,水质也不够纯净。奥斯曼在旧有的六座水库之外,又增添了六座大型现代水库,建造引水渠将改道水流运往巴黎,这些水被引入巴黎后就储藏在水库中,极大缓解了巴黎的用水问题。在解决地面供水的同时,奥斯曼还扩展了下水道工程,下水管道总长由过去的142公里扩展至600公里,成为城市水质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成为一直延续至今的巴黎人的骄傲。

    从以上举措可以看出,奥斯曼的建筑工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配套软件设施的建设,这些方面相对于声势浩大的道路修筑、城区扩展和修建楼盘显得更为模糊,也更不为人所关注,但正是这些构成了一个综合的城市建设方案。许多人都批评奥斯曼摧毁了传统的巴黎,对此奥斯曼深感无奈。但事实证明,奥斯曼顺应了时代需要,系统性地建设了巴黎,并且同社会福利的改善联系在一起,注重美化城市的原则,推动着巴黎成为更美好的城市。正是经过奥斯曼的改造,巴黎才成为著名的现代化都市。(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解放日报》    日期:2012年10月31日    版次:15    作者:朱明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2-10/31/content_910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