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承办的2025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第三讲,在闵行校区光学大楼报告厅举行。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原局长刘汉俊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围绕“长江文化源远流长活力强劲”主题,将长江文化教育融入新时代中国国情教育,深入探讨了长江的文化意义、历史价值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并与现场师生们交流互动。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朱文佳主持。
  本年度国情教育系列讲座采取“线下讲座+线上直播”的形式,六场讲座分别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六校师生以及本市16个区融媒体中心的采编人员共同参与。本次讲座吸引线下听课及线上收看的人数超过2800人次。

2025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华东师大举行
  讲座伊始,刘汉俊提纲挈领地概述习近平文化思想要点,他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的足迹,重点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区域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四次座谈会的重要精神。刘汉俊结合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重点讲解博大精深的长江文化,他从自然与文明的双重维度解读了长江的价值,将长江文化置于中华文明“二元结构”的宏大叙事中,以宏阔视野揭示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文化系统如何通过“互补、互敬、共生”,孕育出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韧性与活力。

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原局长刘汉俊主讲
  讲座系统梳理长江的农牧文化、器物文化、南方流域文化、舟楫文化、商道文化、水善文化、民族文化与精神文化,从八大维度深入剖析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刘汉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系统阐释了长江对中华大地的深远影响,及其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贡献,为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他指出,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因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长江文明的丰富内涵与重要价值,加强长江文明的溯源研究、传播展示和文化资源保护,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永久魅力与时代风采。
  同时,刘汉俊强调新时代长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倡导运用数字化、新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参与,让古老的长江文化焕发新生机。他认为,新征程上,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明,既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必将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和现实创造力。
  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溯源之旅,更是一堂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国家认同的生动教学。刘汉俊在讲解中,巧妙融合了众多珍贵文物的展示与生动历史故事的铺陈,共同编织出一个层次丰富、意蕴深厚的“文化符号系统”:从万年前的稻种到青铜瑰宝“四羊方尊”,从“南陈北李”的革命火种到“红船启航”的精神地标,这些具象符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深刻的精神价值。他以生动案例启发在场的新闻工作者与新传学子:应当善于挖掘和运用这些深植民族血脉的文化符号,将其转化为富有感染力与共情力的传播内容,从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情感共鸣的桥梁。


现场师生提问互动环节
  本场讲座内容翔实、精彩纷呈,为同学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现场掌声热烈,久久不息。
  在随后的提问互动环节,刘汉俊与同学们围绕长江文化及其精神内涵展开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如何推进长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并实现广泛传播”“如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长江文化IP”以及“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等议题。这些讨论有效激发了青年学子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也为新闻传播学子在文化传承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与全新视角。互动过程中,刘汉俊勉励青年学子要将文化传承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立足时代前沿,把握时代脉搏,以专业能力与文化热忱汇聚成传承创新的浩瀚江河,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青春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听课现场

复旦大学听课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听课现场

同济大学听课现场

上海外国语大学听课现场

上海大学听课现场
来源|传播学院 图文|郭子颀、王欣怡 编辑|史佳妮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