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香港文汇报》:内地危管之民间人力篇:国难唤八方 志愿机构独弱

2013年05月08日

在危机事件中,人力动员是社会组织正常运转和有效应对危机的关键。人力资源也是资金动员的基础。在未来危机事件的人力动员中,社会组织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社会组织的人力动员基础如何?其志愿者动员机制存在甚么问题?下文将作探讨。叶淑兰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讲师

文汇─华东师大 通识合作项目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历经60余年的淬砺,为国家培养大批学界、政界与商界精英,并确立在全国政治学学科中的领先地位。香港《文汇报》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合作推出通识专栏,从多角度探究中国各方面的内政外交与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为本港通识科高中生提供最实用的「现代中国」单元学习材料。

 

基础级:三流云集 敬而远之

目前,内地社会组织的人员规模较小,而且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社会组织成员的文化程度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即以高中、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为主,而低学历和高学历的比例较低。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在全国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不足9%35岁以下仅31%,而全国只有225人达到社会工作师执业资格水平。

在危机状态下,特别需要一些具心理学知识的志愿者,但目前社会组织真正具较强专业性的成员很少。汶川地震后,在对灾民的心理救助中,很多志愿者都不是心理专业人员。

社会组织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主要原因在于:

学历偏低 知识老化:目前内地的社会组织具较强的政府背景,近半负责人曾在政府部门任职,随后转到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成员有较多来自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转岗、分流、离退人员。这些人员一般知识较老化,学历也偏低,年龄偏大。

资金短缺 薪金较少:社会组织是非营利机构,面临资金短缺,一般薪酬水平较低,有时甚至不能支付薪资。作为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也不拥有公权力。相对于政府和企业,更难吸引优秀人才。因此,社会上流传一句话「一流人才去政府,二流人才去企业,三流人才去民间组织」。

择业重利 工作丢脸:基于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令许多人尤其优秀人才,不愿到社会组织工作。民众相对缺乏公益精神、奉献精神,在择业上主要是利益驱动,认为去政府、事业单位、国企工作是有「面子」的事情,而去社会组织则无面子。

进阶级:激情井喷后 人去灾区空

事实上,民众的志愿精神不足,造成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资金和人力有限,严重影响自身作用的发挥,减弱对政府的协助作用。

近九成人愿为社会分忧

虽然一般中小危机难以动员民众的志愿精神,但某些特大危机事件中,由于事件本身的突发性、极大破坏力、经过媒体的报道传递,则可能极大地激发民众的志愿精神。南京大学社会学的相关调查表明,当国家遇到困难与危机时,85.3%人较愿意或愿意站出来为社会分忧解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6.4%的人不太愿意或不愿意。特别在汶川地震中,志愿精神出现井喷。在特殊危机状态下,不是缺乏志愿者,而是缺乏足够的社会组织去吸纳这些志愿者,为其提供平台,规范与引导他们进行公益服务。

赴灾区拍照博宣传

但因这些志愿精神更多的是出于激情,而非理性,因此难以持久。这些志愿者缺乏对困难的预估,在救援过程中易受挫折而放弃,很多草根志愿者也缺乏保险意识。

另有专家估计,对灾区心理援助要持续20年,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汶川地震后,灾民出现很多创伤心理反应,极需要志愿者对他们提供心理辅导。但受激情鼓动的志愿者却难以持续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在志愿者井喷的3个月后,就出现志愿者「集中撤走」的情况。有志愿者到灾区后拍照片,只为证明自己曾在这里存在,然后大肆宣传;有人在媒体面前做一套,媒体走后又另一套;甚至有人尝试控制其他志愿者或团队。

 

摘星级:拮据迫捐 公益变奢侈品

社会组织无论在资金动员或人力动员中,都面临经济、文化和制度的三重制约。在危机事件中,社会组织对资金和人力的动员呈现出政府动员、媒体动员带来的激情式、无意识跟从。公民的自我动员距离成熟理性的公民社会标准尚有较大距离。

百姓物质非裕 爱莫能助

社会组织要更好发展,需要强大经济基础。内地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贫富悬殊大,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大,城乡差距也较阔。内地存在大量弱势群体,需要慈善事业的关注。另一方面,普通民众的物质生活并不充裕,令他们更多关注提高自己的生活素质,而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资助。

根本而言,社会组织的资源动员离不开公益精神、志愿者精神、奉献精神、责任意识、人道主义精神等价值理念。内地社会组织资源动员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公民文化培育不足。富人缺乏慈善精神,他们倾向把财产留给后代,而不愿意推动公益事业发展。内地民众在物质生活相对拮据的状态下,视公益为「奢侈品」。公民的捐赠更多是由政府动员、媒体动员,里面有很强的「面子」因素。在重大危机事件中,存在很多「惜捐」、「迫捐」、「嫉捐」现象,而非发自内心的「乐捐」。

公民的志愿行为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甚至有不少志愿者目的不正道,只为哗众取宠。社会组织要实现资源再生,需要大力培育包括公益精神、慈善精神的公民文化,令民众不再视公益为一种外在强加的负担,而是发自内心的奉献。

推动立法监管 防止私利膨胀

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可推动社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保障监督机制,防止私利膨胀和权力异化。目前,社会组织的资金运作缺乏监督,透明度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社会组织的公信力。这需加强立法,推动出台慈善事业法、社会募捐管理条例、志愿服务条例等法规法律。相关法律法规在扩大社会募捐主体的同时,需加强对募捐主体的规范和监督。政府还需进行制度改革,为社会组织的志愿者提供相应的福利保障和社会保障。

小知识:人力构成

社会组织的人力构成主要有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及志愿者。专职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兼职人员则主要为专业人士。很多专业性社会组织(如环保、疾病防治等)主要的兼职人员是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社会组织还有一些志愿者,大部分来自内地,其余是国际机构或非政府组织。

 

《香港文汇报》 日期:201358日 版次:A26 作者:叶淑兰

链接:http://pdf.wenweipo.com/2013/05/08/pdf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