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讯 近日,沪上高校校园里正流行大学生换宿舍“拼空调”。高校学生建议市民借鉴此招,“守住”家庭用电阶梯电价“一档线”。
近年来,暑假期间留在学校里准备考研、出国和实习的学生越来越多。今年7月持续高温,高校纷纷采取措施为留校学生降温,如东华大学为学生开放区分男女的通宵自习室;上海交大采购了1.8万多斤西瓜分发给学生。各地大学生也纷纷出招消暑,如有学生集资买了大型充气游泳池放在寝室,一边泡水一边学习……
近几年,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等高校通过寝室自主申请的方式,陆续为学生寝室安装了空调。据了解,华东师大校园里正流行一种“拼空调”、“抱团度夏”的新风尚。“暑假里,不少宿舍只剩下一两个同学,寝室开空调浪费电,不环保。于是,我们就临时借住其他宿舍,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住。”华东师大新闻系大三学生金承舟加入了“拼空调”的队伍。
担心空调电费的不止是大学生。日前,不少读者向本报反映,连续高温使得自家今年的用电量恐怕要突破3120度的阶梯电价“一档线”,希望有关部门临时调整梯度界定。部分市政协委员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希望不要让高温加重正常生活负担。市发改委在答复中透露,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考虑建立阶梯电价分档电量的动态调整机制,本市将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定期调整阶梯电量。
有大学生建议市民借鉴“拼空调”的创意,选择与就近的亲朋好友或是熟悉的邻居,在不影响家庭生活以及私人空间的情况下,轮流到各自家中享用空调,分担电费,协力守住“一档线”。
七嘴八舌
既省钱又增进感情
“拼空调既省钱又环保,还能给邻居们创造一个增进了解的机会,给亲友之间增加联络感情的时间。”家住龙川北路的朱女士说,白天呆在家里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小孩,“拼空调”可以让不舍得开空调的老人享受到凉爽的环境,还可以找到聊天对象,小孩也有了玩伴。
居民“拼空调”可行性低
在蒙自路上班的赵先生认为市民“拼空调”的可行性很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大学寝室的居住环境都比较简单,居民之间则不然。”赵先生说,除了相处了多年的老街坊,一般小区里邻居之间的熟悉程度都有限,安全等因素不能得到完全保障。此外,长时间呆在别人家里多少会有些不自在。如果真的因某些问题没有协商好而起了纠纷,等于大热天里自找麻烦,得不偿失。
建议发放空调补助
“我的儿子是上海交大的学生,我从他口中得知,学校近日调研学生使用空调的情况,对于因担心长时间开启空调而造成电费超支等经济原因未启用空调的寝室,在核实情况后,学校使用‘帮困基金’发放空调补助。”在某跨国公司任职的高女士认为,政府不妨借鉴高校的做法,基于今年的罕见的高温,为特定人群发放空调补助,也可考虑面向低收入人群开放更多的公共纳凉场所。
《天天新报》 日期:2013年8月2日
链接:http://www.xwwb.com/web/wb2008/wb2008news.php?db=1&thisid=13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