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教育时报|且醉且放舟:《聆听丽娃河》画册首发

2015年10月24日




  舟行丽娃河上,师生诵读佳作,品诗赏乐……2015年华东师大“华申咖啡文化节”主题日活动于10月23日在丽娃河畔举行。今年主题活动因画册《聆听丽娃河》的出版发行而别有深意。


《聆听丽娃河》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部画册由李莲娣、印永清编著,真实地再现了1930年代以来丽娃河畔发生的历史变化;展现了莘莘学子魂牵梦萦的丽娃河之美,描绘了丽娃河两岸文化人求实创造的大业。

  该书由华东师大出版社与华申公司总策划,党委书记童世骏和校长陈群为本书作序。

  “因为编者与丽娃河的结缘之长和感情之浓,因为编者在考证史料和提炼文字方面的水平之专、功夫之深,更因为此书覆盖内容之全、涉及名目之多,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在序言中说。

  该画册的编撰自今年元旦正式启动,历经8个月,收集素材,精细考证,为丽娃河保存了珍贵历史。“真诚祝愿读者通过此书,通过领略中北校园的魅力,体悟融化在其中的大爱精神。”校长陈群作序时说。

  在首发式上,校友赵抗卫博士向学校捐赠了画册中收录的油画作品《丽娃河》。


97级华师大中文系博士赵抗卫赠送油画《丽娃河》


《聆听丽娃河》首发


《聆听丽娃河》序言一

童世骏


  刘珩和李莲娣几位学长同事嘱我为《聆听丽娃河》写序,我诚惶诚恐,只能从命。

  说起来,我与丽娃河畔结缘,虽然迟于刘、李二位,但也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1978年春天进校以后,我先是在河西学习,后是在河西工作;1989年夏天分得的首间住房,与丽娃河边的工会俱乐部相隔几步。1997年年初,我从“一村居民”变成了“三村居民”,住到了校园之外,但仍在丽娃河边教书和服务。2004年夏天,我调任上海社科院,过了七年才重回母校。但即使在这段时期,我也一天都没有离开过丽娃河:从我家2003年春天搬进的苏州河边新居放眼西望,作为“师大八景”之一的“三馆迎绿”依稀可见。我在阳台上用长焦距拍的一幅三馆照片,还曾被宣传部同事要去,在校园网上悄悄亮相。

  关于丽娃河的文字和影像,公开发表的已有不少;历届校友们私下创作和传阅的文字和照片,更是不计其数。相比之下,我们眼前的这本图册,却因为编者与丽娃河的结缘之长和感情之浓,因为编者在考证史料和提炼文字方面的水平之专、功夫之深,更因为此书覆盖内容之全、涉及名目之多,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我这样的半老师大人,也依然从图册中了解大量新的信息,获得许多新的感受。作为读者,作为师大一员,我想借此机会对编者们深表谢意。

  但也有一些内容是我想在图册中找而没有找到的,比如我读本科和研究生时住过的第五宿舍,又比如我成为青年教师以后住过的教工宿舍。关于第五宿舍,本书提到了,说它“已于 1999 年 10 月拆除,原址上新建第五学生公寓一栋,六层砖混结构,总面积 18294 平方米。”但是,这幢陪伴过无数同学校友学习生活的建筑,这幢也曾见证过包括常溪萍书记和冯契老师在内的师大前辈的奋斗和苦难的房子,我在书中没有找到它的照片。老师大人称为“新教工宿舍”的那幢朴实建筑,大概是与老五舍一起拆除的;在紧挨着河西食堂的原址上,现在能看到的是一块赏心悦目的草坪。曾经在这里度过快乐而艰辛的“青椒”岁月的人们,尽管当初对这幢建筑未必有多少好感,现在却会对即便在书本中也未能找到它的痕迹而略感遗憾。

  在这里说这些遗憾,并不是说这本图册因此就不够重要,而恰恰是要说明它因此而更加重要:我们在图册中读到的那些史实和故事,有不少已经蒙上了厚厚的岁月尘埃;若不是编纂者们的广泛搜集、精心考证和优雅文笔,它们就会与我们渐行渐远,最后完全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之外。要感谢这本图册的编纂者们,他们使丽娃河边的那么多楼宇桥梁和树木花卉,那么多名人轶事和青春梦想,能免于“第五宿舍”和“新教工宿舍”的遭遇,而留下鲜明的图文记载,使这些图文所凝聚的遥远记忆,成为每一代华东师大人心中回荡的感人乐音。

2015年9月13日起草于卧佛山庄庭院里

2015年9月14日完成于苏州河边清水湾


聆听《丽娃河》序

陈群


  江南大地,河网交错,很多河流往往籍籍无名。但偏偏有一所耸立江南的学府,其校园里的一条河,名闻遐迩,近悦远来。她让无数昔日徜徉河畔,而今四海五洲的校友,魂牵梦萦,她就是师大校园里的丽娃河。

  绿树鲜花夹岸、名黉大厦倒映的丽娃河,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影响力,不仅因为她的美,还来自于她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在于她与校园环境的完美契合。

  建校初期,国内流行的设计观念是主干道两侧建筑景观严格对称,且主干道纵深不超过200米即必须抵达中心建筑,这一度曾被奉为大学校园设计的金科玉律。然而,师大前辈领导不为时俗所限,经审慎研究,发现这一规律,并不适合有两条河流横淌的我校校园。于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确定主干道纵深贯穿全校园、两旁景观错落变化的方案。为解决两座桥之间的角度偏差问题,还创造性地在核心位置设计八角形的长树坛,并将道路在跨过大河后一分为二,形成两路夹抱大草坪的令人心胸开阔的疏朗境界。

  丽娃河水默默流淌,但她用自己的语言告诉我们,这里的一木一石、一桥一路都有师大人求实创新的智慧火花。九十余年的历史积淀,已让这个美丽校园承载的精神魂魄无比丰满,凝聚的文化传统格外深厚。丽娃河所呈现的精神也早已溢出中山北路校园,磅礴远行,融入闵行校区的樱桃河中,再流淌到蔚蓝的大江大河。

  真诚祝愿读者通过此书,通过领略中北校园的魅力,体悟融化在其中的大爱精神。

  是为序。

阅读原文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图片|戴琪 姜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