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其在总结“十二五”期间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规划指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责任。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及义务。
医疗保障问题长期以来就是社会焦点问题。保定农民郑艳良锯腿自救,北京打工仔王建无钱交押金病死门诊楼,诸如此类的事件无不让人感到惋惜。如何避免居民因病致贫,从而切实保障大众的健康权益,正逐渐成为改革面临的严峻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部的一个本科生课题组通过对我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的深入研究,为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以此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横向公平,进而达到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最终目的。该课题组成员李东阳表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我国近10亿国民,这部分群体在经济方面普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更容易出现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这是一个契机,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为统筹进程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该课题组在为期一年的研究过程中,选取浙江省作为调研地点,走访了温州、台州、宁波三所城市下辖的三十余个县区,在进行1424份问卷调查的同时,还对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员进行了24份深入访谈。根据调研结果,目前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了医疗保险统筹的广泛试点。但目前统筹情况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且具有主导部门统一,区域联系割裂,筹偿标准不一等特点,加之医保管理部门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由此带来的诸如筹资档次单一、赔付待遇差异、异地报销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课题组的深入思考。
对于这些医保改革中暴露出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副教授仇春涓表示,目前以县、 市为主体的低层次的统筹模式不仅无法圆满地解决医保制度的城乡差异,还容易进一步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亟待改进。
“一开始到乡镇接触到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调查对象,很多大爷大妈不识字,我们只能拿着问卷和他们唠家常一样的问问题。有时候问着问着眼泪就下来了。记得有一次问一个扫地老奶奶,每天四点多起床打扫街道,收入低,什么病都忍着,不敢去医院。”项目组负责人朱煜琳说,“后来慢慢的,自己尝试着去暂时搁置这种情绪,一时的同情也许能解决一两个个体的问题,但是唯有一个健全的制度才能真正解决国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所以我们后来就天天想着怎么琢磨出一个更加健全的医保制度。”这个大三女生笑着说。
最终,该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省级统筹具有实现的客观条件且可以相对有效的改善大部分问题。他们首先改良了适用于省级统筹的分档次精算筹资模型,然后利用浙江省的抽样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以及修正。同时在厚厚的近百页的研究报告中对新模式的统筹机制、资金调剂、管理模式都给出了细微入微的具体方案。目前,该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已经提交至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并得到了当地主管部门的采纳。
“让每一位国民都不致因病而丧失其基本的权利与尊严,这是课题组持之以恒的动力,也是社会医疗保险的最终发展目标。”
阅读原文
来源|中国新闻社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