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与治国理政新自觉”为主题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论坛”,日前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会议由市社联、市委党校、市马研会举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协办,300多位本市有关高校马研工作者和市马研会的常务理事、理事及会员与会。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理解治国理政的新发展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高度肯定了十年来上海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忱、真诚、执着以及硕果累累的理论成果,着重强调了中宣部为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而提出的“四个平台”,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创新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上海要充分利用平台阵地,努力成为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排头兵、先行者,不仅要紧紧围绕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大工作力度,拓展研究深度,还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同时要积极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智库,把思想变成智慧,推进现代化建设。
市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研究员指出,仅靠马克思主义前辈学者现有的著作来回答现实问题是不够的,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新的观点,这是所有学者面临的共同任务。只有把理论研究与深入了解国情有效结合,才能提出一些既能够解释现实又能够发展现实的新理论。
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提出,如今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与成功实践已成为当代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所决定的,其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出科学解答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从解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角度研究治国理政的新创造
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国平教授认为,本次大会主题“马克思主义与治国理政新自觉”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密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治国理政的正确方向,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新构建;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自觉进行治国理政的新方略;三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四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根本上推进治国理政的新自觉。
市委党校教授胡伟提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取向可概括为三大方面:一是以“中国梦”为战略愿景;二是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战略目标;三是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我们在一个新的时空条件下对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离不开历史的维度和现实的维度,纵观中国的发展历史,不能割断地看,而必须有机统一起来。同时,还应思考新的实践背后所蕴含着的更为深刻的挑战,包括中国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等。
华东师范大学杜玉华教授认为,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四个全面”是从以往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中提炼而来,但体现了更新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从当代中国现实需求来看,“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的战略全局,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问题,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的目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来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发展; 从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确立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从人类发展规律来看,这“四个全面”兼顾到了中国的特色,又兼顾了世界的潮流,体现了中国与世界深刻互动,带有普遍性的价值。
从重新激活中国历史思想资源角度推进治国理政的新突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冠军从“群众路线”这个角度入手,提出两个核心问题,即为什么重提“群众路线”与如何重提。追溯西方与中国的古典传统,分析“人民不出场”与“人民出场”这两种状况所构成的规范性差别,指出在当代中国,“人民出场”是必要的政治规范性资源。同样,从“古典传统”与“现代传统”的碰撞中梳理出“人民出场”的两种模式,即制度性出场与革命性出场,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社会中多的是政客,而鲜有治国者,只有在中国的政制框架中才能产生出治国者。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推行实际上是将人民作为政治性构建,而非自然性存在,通过激活革命年代的思想资源和政治资源,才能迎来当代治国理政的新发展。
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认为,重新激活中国的历史资源和思想资源特别重要。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寻找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关联,重建中国的文化自信,要做到如此,就必须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执政方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出回答。
此外,市委党校专著版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要》修订版在论坛上揭幕。
阅读原文
记者|章新若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