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文汇报|东方青年学社2015“上海年度社科新人”评选揭晓

2015年11月27日


 李玉尚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5.1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专业和研究领域:专门史
  推荐人:叶必丰
  “李玉尚教授治学严谨,研究成果注重品质和品位。他既注重传统考据,又强调采用自然科学手段解决史学问题。他近年来不断拓展环境史的研究领域,形成了长江流域血吸虫病史和中国海洋生物种群历史两个崭新的研究方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等资助。”
  治学感言
  1.正如唐文治先生所言,“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2.遵循谭其骧先生“学术之趋向可变,求是之精神不可变”旨趣,尝试把烈性传染病、寄生虫病、海洋和水产等纳入到历史地理学中,拓展历史地理学的专题研究对象,从中思考和总结过去自然与人的关系。3.学术乃安身立命之所,但学院式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排斥经世致用,有时也需要在两个不同世界间搭一座桥梁。


  陈硕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0.2
  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职称:副教授
  学位:博士
  专业和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推荐人:石磊、张晖明、袁志刚
  “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制度因素加以深入探究,得出具有新意的学术见解,治学态度认真扎实,具有出色的学术创新能力。注重对国外学术成果推介方面,主持设置微信平台‘论文大闷锅’,自己研读的同时组织学生研读撰写论文摘要通过微信推介,为活跃学术,对接国际学术最新信息,做了大量工作,并已经产生较好的学术影响。他还是国内多个学术刊物的匿名审稿人,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学术新人。”
  治学感言
  求学和入职以来,我有幸得到过很多前辈的提携及帮助。和其他研究者保持经常性的互动对我非常重要:它总能让我保持高昂的干劲并不断激发出研究灵感。我的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史及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围绕中央地方关系、国家社会关系及党政关系,我和我的团队成员正在夜以继日的搜集整理数据并结合最前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对一系列相关议题展开研究。我相信陆续获得的研究成果会加深学界对近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动态及转型的理解。而所有的这一切,也让我发现社会科学对社会规律的总结、对个体行为及政策实施效果的预测过程,其实和自然科学探索未知世界一样令人激动万分。


  胡安宁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3年12月
  单位:复旦大学
  职称:副教授
  学位:博士
  专业和研究领域:社会分层与不平等、文化与宗教、社会研究方法
  推荐人:刘欣、张乐天
  “除学术论文,胡安宁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于2013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第二本专著也将于今年7月出版。此外,其研究课题还得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复旦大学自主科研能力提升项目的资助。这些研究成果充分展示出了胡安宁作为社科研究者所具有的扎实功底、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治学感言
  社会科学的进步既在于理论之积累,亦在于方法之创新。唯有理论与方法并重,方能准确、客观、全面地理解社会现实,探索社会规律。今日之世界正在经历迅速的变迁,这为社会科学的理论积累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日益交叉则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契机。未来之社会科学必将益发展示出其敏锐的问题意识、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和脚踏实地的学术作风,让学术的思想超脱、飞扬。


  葛四友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6.3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专业和研究领域:伦理学
  推荐人:童世骏、顾红亮
  “葛四友先后在法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接受学术训练,并成为其学术研究的重要优势:经济学背景使其对市场机制的贡献维度以及经济规律有着深入的了解,而道德哲学背景使得其可以深入市场机制背后的各种根本预设,政治学背景使得其研究特别强调人性,特别是人的有限动机对于人类制度与正义直觉的影响。葛四友在多学科背景下研究制度正义的成果,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高度评价。”
  治学感言
  回首多年求学之路,对于学术研究有以下几点感触。首先要觉得研究有趣。作家王小波影响我最大的就是其不懈地追求有趣世界的那种精神,而学术就是我找到的有趣世界,从而不会有以“苦”作舟之累。其次,研究要与自己的才情相适宜。导师何怀宏教授对我最深的教诲是“每个人要做适合其才情的事情”。这让我有意识地去了解且发挥自己的长处,总是以逻辑推理与论证来“晓之以理”,从不奢望自己拙劣的语言能力可以“动之以情”。第三,对待自己的研究要有耐心。耐心的前提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有所作为;然后就会有点学术野心,定出长远目标,从而不在意一时之得失,不为各种“乱花”所迷眼,真正能够坐得住,不着急,不出产多年之后会为之感到脸红的所谓“成果”。


  高奇琦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1年4月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专业和研究领域:比较政治学
  推荐人:杨洁勉、刘建军、何勤华、政治学会
  “高奇琦教授在比较政党政治、比较政治学理论、比较地区政治研究和比较民族政治等相关研究领域发表权威期刊论文众多。而由其领导和组织的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攻克了许多科研难题,如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指数‘(SPIGG)’。这一指数的创设对于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赢得更多话语权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治学感言
  感谢上海市东方青年学社对青年学者的支持和帮助!近年来,我一直试图在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交叉领域做一些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此之外,我领导的团队还在指标体系和指数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在2014年,我负责的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发布了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指数(SPIGG)2014年报告。在2015年,我们将继续发布SPIGG指数的2015年报告,并研发了另一个重要指数——国家治理指数(NGI)。希望这些指数研究可以推动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并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加有所助益。


  金瑶梅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5.3
  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职称:副教授
  学位:博士
  专业和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
  推荐人:陈学明、丁晓强
  “她对阿尔都塞的研究,以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外社会主义思潮比较研究均已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她利用自己外语比较好的优势注重与国外学者的广泛联系,努力扩展自己的国际视野。”
  治学感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更是需要守护的精神家园,作为一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教学的青年学者,我希望自己今后在这条道路上能不断突破旧有局限,走得更远。


  孙少晶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6.3
  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专业和研究领域:新媒体传播
  推荐人:黄瑚
  “孙少晶自回国工作以来,努力将自己在国外所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研究成果大多发表在国际上水平较高的SSCI和SCI期刊,仅发表匿名评审的英文论文就近40篇。”
  治学感言
  学术研究常常是精神的孤独之旅,需要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但另一方面又是思想的分享盛宴,在与同行的批评交流中享受那种智力的挑战。我感觉自己很幸运碰上中国这个快速转轨时期,当代中国有太多有价值有趣味的问题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智力投入。我更喜欢在人文与科学、理论与实践、中国与国外、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碰撞中探索科研的新路径。研究有真正价值的问题、对接学科的理论前沿、使用科学创新的方法、产出国际同行认可的成果是我的工作追求。在一个媒介化社会时代,传播学科能够为中国发展贡献的东西很多很多。


  李剑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6年3月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专业:经济法
  研究领域:反垄断法
  推荐人:叶必丰
  “李剑教授治学严谨,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对反垄断法的研究,并持续进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在进行法学传统的制度研究、案例研究的同时,积极地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上的探索,特别是引入经济学方法,在对搭售、互联网产业反垄断、反垄断法实施的本土化等反垄断法领域的研究中获得了具有一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治学感言
  反垄断法的魅力在于从纷繁变化的市场中寻找维持、促进竞争之道。虽然反垄断法首先是法律,但必须要看到它同时也是一系列持续演变的经济学理论的集合。反垄断法研究者需要从经济学中寻求思路与工具。与此同时,在社会秩序重构、规则重建的意义上,近代中国经历的是持续不断的法律移植并本土化的过程。只有关注到法律制度建立所依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中国的反垄断法研究者才能理解中国反垄断法实施中文本与经验的冲突,才能进行根植于中国实际的理论解释与创新。


  吴猛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5.1
  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职称:副教授
  学位:博士
  专业和研究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推荐人:陈学明、吴晓明、哲学学会
  “他先是给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课程,从头讲到底,对于一个年轻教师来说,开设马克思主义的课程如此认真,教学效果如此好,确属少见。后来则重点研究《资本论》,主要给研究生开设《资本论》研究的课程,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现实感,独树一帜。”
  治学感言
  哲学在当代精神生活中所应承担的使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身处书斋之内的我们:打开概念的枷锁,以赤子之心直接观照自己的心灵和当代人类世界。我们在这里留下的足迹,或许最终将消隐在茫茫宇宙之中;但如果我们未能留下自己的足迹,这个时代的意义将不仅成为留给后世的谜,更将直接成为对于我们自己而言的谜。

阅读原文

来源|文汇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