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中国社工时报|文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优势

2016年03月06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16年重点工作“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时,特别强调要“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这是继2015年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第一次写进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再次强调要“支持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这无论是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还是对整个社会工作发展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不再是政府可有可无的领域了,它标志着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已经进入国家最高决策视野,并成为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从“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到“支持专业社会工作”,今年更加突出了外部环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这对起步不久的中国专业社会工作而言,无疑是具有更为重要的引导性意义的。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我国有超过20万持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社工,2015年又有超过30万人参加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全国有近400所大学开展社会工作硕士、本科和专科教育,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接近4万人。然而,全国社工岗位数却只有18万个,显然,在整个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速度是超过其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职业岗位开发不足势必会影响其专业发展。因此,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离不开其他领域和部门支持的,也没有办法游离于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建设之外。本次人大会议,即将审议通过的《慈善法》将是中国慈善事业建设中的第一部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法律。该法律也明确规定了专业社会工作在慈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我国慈善事业乃至整个社会服务的发展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2014年国务院通过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及201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家庭暴力法》均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都应当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社会救助和反家庭暴力服务。毫无疑问,没有各行各业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大力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将变得举步维艰。

  放眼当今世界,专业社会工作不仅是一种有效服务于社会的利他主义工作方式,更是一种培育助人自助的现代精神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治理创新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社会工作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今天,专业社会工作已经嵌入于各种公共服务与治理领域,具有贴近基层民众、直接服务百姓、链接政府与社会的巨大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治理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服务,而社会服务也是一种社会治理的手段。借助于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我们可以建立起一种服务型的社会治理和治理型的社会服务,将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一种“双重互嵌”和“互为支持”达到既能发挥出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优势,又能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

  当然,要发展好专业社会工作,还需要不断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在服务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培育各种社会组织,尤其是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协调社会关系和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使之既可独立地作为综合性、专业化社会服务的提供者,也可以配合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方式,将不同层面和领域的服务与治理集于一体,从而最终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服务效能的双重提升(即在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中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和能力)。而这既是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成效的自我展现,是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一种“双赢”。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文军


  作者简介:文军,主要从事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城乡关系等领域的研究。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社会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上海纽约大学)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兼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民政部全国城乡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第四届学科评议组社会学学科召集人、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社会工作研究论文30余篇,并主编《社会工作实务手册》(2006)、《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国际比较研究》(2008)、《学校社会工作案例分析》(2010)、《社会工作模式:理论与应用》(2010)、《西方社会工作理论》(2013)等社会工作著作或教材多部。

阅读原文

作者|文军

来源|中国社工时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