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届时我国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就业人员增长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冲突?专家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长期看,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不仅将创造出更多的劳动岗位,还能实实在在地提高职工的工资。
资源配置不合理劳动生产率增速趋缓
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了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产出的产品价值。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6978元/人,比上年提高6.6%。如果2020年要超过12万元/人,那就意味着十三五期间,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幅将超过55.8%。
不过数据同时显示,自2010年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呈现逐年放缓的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坦言,我国近年来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依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如果投资持续增长,单位投资的回报则必然递减。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从所有制角度上,大量的资源、投资、贷款、政府政策都给了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国有部门,而民营部门则在资源分配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尤其是金融行业;城乡和区域间,劳动力、资金和建设用地的使用指标存在大量的制度制约,使其无法获得高效的再配置。”
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将助力生产率提高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从业人员数的比值,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意味着从业人员将会减少?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高向东表示,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不意味着要减少分母“全部从业人员数”,而应该重点从分子“国内生产总值”入手,着力通过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
“未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大幅提升,推动我国的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唯有如此提高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才是可持续的。”高向东说道,“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打造品牌,并加强对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对专利技术的保护,逐步培育壮大无形资产;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和产品不断地优化、升级,以及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逐步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提高现有产品的附加值。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是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途径。”
人口结构调整长期将带来更多岗位
高向东表示,长远来看,用人单位也要多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在人力资源方面,要严控人员总量,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并完善对从业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科学技术和应用程序使劳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激活生产力中‘人’这个重要因素,从而提升企业生产效率,这也是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保障。”
上海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这就说明,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政府拆违等工作,使得原本对于上海发展没有贡献同时又挤占资源的一部分灰色人口选择离开上海。”高向东指出,具体到上海来看,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将日趋明显,上海的人口数量也不会持续下降。“人口政策其实不是一个总量的调整,更是一个结构的调整,是一种换血的概念。不适应的人走了,适应的人进来了。最终符合市场需求和上海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留在了上海,产业活力增强,效率得到提升。”
陆铭则认为,短期局部来看,新技术代替劳动力或许会造成从业人数的下降,但从长期来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而能够扩大生产规模,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带来更多的劳动力需求,有利于就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就业人员增长两者并不矛盾。”
创造更多产出职工工资进一步提升
“资源配置效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最重要的维度,也是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方面。”陆铭表示,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需要将投资用到有效率、有回报的部门和地区,打破城乡、地区间阻碍资源配置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
“企业生产用于购买生产资料、技术装备与支付工资存在着比率关系,这种比率关系就是资本有机构成。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和资本相互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企业的生产技术装备会越来越先进,单位产品劳动耗费减少,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也就随之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将使得职工工资得到进一步提升。高向东认为,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样数量的职工生产总产出会相应增加,如果劳动占总产出的收入份额保持不变,工人所相应获得的工资就应该增加,分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成果。“一般情况下,当劳动生产率升高时,劳动者一定时间内创造了更多产出,那么工资也应该随之提高。”
阅读原文
记者|邵未来
来源|劳动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