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1909年,美国克拉克探险队在陕西、甘肃一带留下的这幅老照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位端庄的妇人在中式屏风前留下美丽的倩影,后面中堂一幅画两侧,挂着“起舞拂长剑 赠言镂宝刀”的楹联,墨宝出自何人之手,恕我浅薄,不敢妄言,有知晓的方家高人,尽管批评指教。我只知道“起舞拂长剑”,出自李白诗《酬崔五郎中》:“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赠言镂宝刀”则是李白另一首诗《别鲁颂》中的名句:“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两句集在一起,形成一副绝妙的楹联,这种“集句”现象在楹联创作史上比比皆是,堪称文学家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之举。

1908——1909年,美国克拉克探险队在陕西、甘肃一带留下的老照片
对于美国探险家克拉克其人,我所知不多。记录克拉克这次探险考察的著作《穿越陕甘:1908——1909年克拉克考察队华北行纪》一书(1912年8月,伦敦T,Fisher.Unwin出版社出版),出版之后在西方学界受到很高的赞誉。2010年,该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学者史红帅翻译为中文,并在上海出版。
1908年5月16日,在精心筹备了三年之后,克拉克带着这支38人的考察队伍从太原出发,一直到1909年9月结束,行程3200公里,考察范围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河南的部分地区,考察工作包括了动物标本收集、地图测绘、气象观测、地质勘察、图片绘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考察。人文考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考察队所记录和拍摄的大量有关城镇、商贸、人口、交通、人文的文献和图片,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真实地呈现出了晚清时期的中国西北的自然、人文面貌,也向我们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民生状况。
从“起舞拂长剑,赠言镂宝刀”的楹联,遥想大唐盛世,即使是读书人,也能表现出轻生死,重大义,知廉耻的世风,很有一些“尚武”的精神意味,它继承了汉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不仅在意志层面,更在物质层面上造就了大唐盛世,即使读书人,在朝胸怀天下,安民强兵,锐意进取;在野则先贤相望,士风因袭,这种强悍的霸气豪情,完全不像当今充满阴柔之气的社会。晚清时代,国力日弱,一个妇人在这副楹联前的留影也实在是意味深长。
阅读原文
作者|仲富兰(本校教授)
来源|东方早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