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终身教授唐政的人生在47岁猝然停摆,倒在3月1日,倒在熬夜工作、身体不适却担心吵醒家人的午夜。
此后两个多月里,从国内外学术界到生前所在学校的同事、学生、家人以及网络朋友圈,都一片唏嘘。

做科研是兴趣是责任
1969年,唐政出生在湖南衡阳。1995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他进入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工作。那时,在材料学界鼎鼎大名的东北大学金属研究所集中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和中国的年轻学者。
“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的中国人很少能拿到教职,但唐政很顺利就从助理教授做到了副教授。”唐政当年的东北大学同事、重庆大学教授曾忠说。在日本工作期间,唐政主要致力于正电子湮没和凝聚态理论研究,在利用正电子探测固体电子结构的理论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更是为他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2006年7月,唐政成为国际正电子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及执行委员会委员,是担任该职的唯一一位中国专家。
熟悉唐政的人都说,他天赋聪颖又治学严谨,是少有的理论研究、实验设计和计算能力均衡的人才。唐政的同学、武汉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石兢说,读博士时,为了研究正电子湮没,唐政自己编程,把原本大型计算机才能做的快速计算改成了个人电脑程序。在日本时,东北大学的大型计算机集群管理员面对唐政的计算机功底也自叹弗如。
2006年,唐政在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原院长朱自强教授的力邀下回国。之后,唐政转向自旋电子学研究,设计出了绝缘体相变驱动的半导体巨磁阻器件,创新性地开展了能让定位系统更精确的基于半导体缺陷的自旋量子陀螺研究,获得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专项的资助,并于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做科研,要有品位。”唐政生前常说的这句话,在华东师大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纯刚教授看来意蕴深刻:“这是一种心理引导,一个兴趣使然的选择,也是研究者最重要的坚持。”
一直为周围的人带来温暖与光亮
即便是深夜,唐政案头的灯也总是亮着,在后半夜发送给他的邮件,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收到回复。年轻学者向他讨论、请教,唐政总是尽心尽力,从不拒绝。“我在中科院读硕士时做正电子实验,读了唐老师的文章,素不相识就给他发邮件请教问题,在学术会议上又当面拉住他,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唐政的学生、2013级博士生成国栋说。
正如华东师大副校长梅兵所说,唐政一直为周围的人带来温暖与光亮。
“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卓越贡献,他对同事学生的满腔热情和倾力相助,他的高尚人品,他的儒雅谦逊……让我们无法忘怀。”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杨昌利这样评价他。“他是个不受追求名利、物欲风气影响的人,低调谦逊,让人想到中国传统的谦谦君子。”他的同事唐晓东教授表示。
“材料都是有缺陷的,我希望自己的人生是没有缺陷的”,这是唐政生前常说的话。在学校的极化材料实验室里,唐政是牵头申请项目基金数额最多的教授之一,却不会乱花一分钱。去世的前一天,唐政一如既往地忙碌:上午召集课题组开会,随后与学院党委书记郑正奇赶到华师大闵行校区,一路上都在讨论正在做的引进人才面试情况;下午看了一些年轻同事的课题项目申请书,提出修改意见;在乘校车回去前还叮嘱路上遇到的硕士研究生“不要做得太辛苦,晚上早点休息”……
“唐政的去世太令人惋惜和痛心!”几乎每一个曾与之有交集的人都这样告诉记者。一致的惋惜和痛心,源于唐政的才学,更源于他的人格与品性。“好的大学需要高尚的精神引领,像唐政这样学问人品、公德私德都让人敬爱的学者,正是大学赖以前行的脊柱与灵魂。”华东师大校长陈群教授这样说。
阅读原文
记者|姜泓冰
来源|人民日报

新语评论
桃李不言,春风代言
又一位壮年科学家猝然陨落——唐政之死令人痛惜。
学生、同事、师长和亲人的痛惜,不仅仅只是缘于唐政英年早逝,更隐含着人才难得、好人难得的感慨。越是深读唐政的一生,越是觉得,像这样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应该让校园以外更多的人、更广阔的世界知晓。他的故事或许会颠覆不少圈内圈外人对象牙塔风习的认知。
唐政是位海归科学家。
近些年,曾经深居象牙塔的科学家们,越来越走近了大众。遗憾的是,一些人的“走得近”却非关科学,剽窃、绯闻、唯利是图、公德私德败坏、各种潜规则以及相互攻讦揭短,让科学家的神圣感被渐次消解,似乎科学家新闻正渐渐从科教版做到了社会版甚至是娱乐版。
然而唐政守着他的学术象牙塔,苦苦琢磨着他的正电子湮没和凝聚态理论,仿佛飘然出尘,远离喧嚣,拒绝被世俗湮没。
唐政是位博士生导师。
在高校,学生常把导师称为“老板”,隐喻着彼此间存在某种雇佣关系,学生成了廉价的“打工仔”,以至于有研究生不堪导师盘剥和刁难愤而自坠。然而唐政这位导师,不但和学生在学问上如琢如磨,在生活上也如父如母。项目经费都堆到学术上、学生身上,甚至不计较是不是自己的学生,都乐于倾囊而授。导师如何待学生,学生亦如何待老师,唐政长逝,他的学生泪流成河,一句话令人动容:妈妈说我再也碰不到这样好的老师了!
始终相信,这样好的老师必然还有,只是鲜为人知。坏的故事总是长了翅膀,而好的故事却成了藏在深巷不被在意的酒香,结果让向好的人在想象的深渊中失望甚至绝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信息时代,或应重新掂量这样的表达。或者说,桃李虽不言,春风仍应将它们的芬芳传扬开来,有必要高声叙述好人唐政们的高尚与纯粹,让更多的人在醇正的芬芳中沉醉,并乐于追随,共同守出一片学术的净土。
即便财富至上、欲望至上的价值观大行其道,即便大学不可能拔着头发离开社会,公众也有理由要求大学和学者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越是现实诱惑此起彼伏,公众对大学越是期许殷殷。
而这,就是唐政故事的意义。
阅读原文
评论|李泓冰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