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第三次统一时间和统一格式向全社会公开了部门年度预算。75所部属高校2016年预算收入总计2979.08亿元,校均预算收入为39.72亿元。其中:清华大学排名第一,预算收入为182.17亿元,中央戏剧学院排名最后,预算收入为3.05亿元。
预算是高校的生命之源,控制预算也就控制住了高校开支。预算公开能够向公众告知高校“过去的运作、现在的状况以及未来的计划,进而能够明确责任并便于控制”。
高校预算的收与支
2016年部属高校预算收入结构为: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占比29.77%)、事业收入(占比30.49%)、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占比0.14%)、其他(占比14.15%)、上年结转(占比21.62%)、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占比3.83%)等。由此可知,对高校来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和事业收入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部属高校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总计886.96亿元,平均为11.8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超过25亿元的高校共有4所,分别为清华大学(29.9亿元)、吉林大学(28.43亿元)、北京大学(27.79亿元)、山东大学(25.34亿元);低于3亿元的高校有3所,分别为北京语言大学(2.8亿元)、中央音乐学院(2.50亿元)、中央戏剧学院(1.78亿元)。其中,学生规模和六个专项投入强度是出现一般财政投入差异的关键因素。
部属高校事业收入总计为908.43亿元,平均为12.11亿元。事业收入预算最高的四所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80.25亿元)、上海交通大学(48.72亿元)、北京大学(48.31亿元)和浙江大学(47.02亿元);事业收入垫底的两所高校分别为中央音乐学院 (1.05亿元)以及中央戏剧学院(0.39亿元)。科研项目经费规模、各类办班学生规模是该数据差异的关键因素。
2016年共有28所部属高校公开事业单位经营收入总计为4.26亿元,校均为0.152亿元。事业单位经营收入最高的3所高校分别为西南交通大学(0.95亿元)、北京科技大学(0.4亿元)、中国矿业大学(徐州)(0.3亿元)。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取得收入是该数据差异的关键因素。
部属高校其他收入总计为421.50亿元,平均为5.62亿元。其他收入预算总计数最高的4所高校分别为北京大学(42.577亿元)、浙江大学(36.593亿元)、清华大学(28.872亿元)、中山大学(23.777亿元)。投资收益、租金收入、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是该数据差异的关键因素。
2016年,75所部属高校预算支出总额为2972.20亿元,与预算收入持平。预算支出结构为:教育支出(74.9%)、科学技术支出(1.85%)、住房保障支出(1.85%)、结转下年(20.68%)和其他支出(0.72%)。由此可知,对各高校来说,预算支出的绝大部分是教学支出。
高校预算的透和明
三年来,直属高校部门财务预算公开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还可以进一步改进,使得在高校预算公开更加全面、具体、透明。
(一)非财政拨款公开程度比较低
75所部属高校公开了《收支预算总表》、《收入预算总表》、《支出预算总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共4张预算表,各部属高校的预算都在《收支预算总表》中报告了高校各项预算收入的构成、来源以及支出方向。但是相比一般公共预算拨款这类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性收入和其他收入这些非财政拨款情况的公开程度明显较低,只公开了一个总数。2016年部属高校预算收入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占比29.77%,而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占比为44.64%,部属高校非财政拨款三项收入之和远远超过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是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按照综合预算的原则,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这三项非财政拨款收入均是高校预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算公开中理应受到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等的对待。
(二)高校预算公开项目比较粗
现阶段高校预算公开的深度还不够。75所部属高校预算公开至“类”、“款”、“项”三级中的第三级“项”级科目,但科目分类是为了满足国民经济预算核算和统计工作需要来划分的。公众通常按照日常生活的逻辑容易理解某些具体事务上花了多少钱。比如大家关注的教育支出问题,但目前教育支出按照预算支出科目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比较笼统,大家只能看到一个总额,看不到具体安排的内容,不清楚这些钱用到什么项目去了。所以,需要根据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考虑改版甚至可以重新设计面向全社会的高校年度预算报告。
(三)缺少证明预算合理性的辅助信息
虽然部属高校在公开上述四张预算表时都附文字说明,主要包括:学校基本情况、数据分析、专业名词解释等,这有利于增进公众对高校预算实施情况等重要信息的知晓,是对高校预算公开的重要补充。然而,很多有助于公众监督预算合理性的辅助并没有公开。例如,对于高校基本支出,预算中没有与基本支出直接相关的学生数及其构成的信息,公众就无法判断高校基于师生规模的运行成本是否合理恰当。又如对于高校项目支出,由于没有公布项目支出的绩效目标,公众也难以据此评估项目支出与绩效目标是否相符,高校项目支出是否存在着效率低下甚至浪费资金的问题。
预算公开的建与议
高校预算公开从无到有,建立了一种常态制度,已坚持数年,教育部接受社会监督的决心可谓大矣!从发展的角度,笔者认为还可以把这项公开制度做得更好更透明一点,让更多的老百姓看清看懂看全公开的内容,让预算公开起到更大的作用。
(一)增强预算公开的具体性——看得清
所谓“魔鬼隐藏在细节中”,离开了预算信息的具体性就很难对高校的预算收支做出评价,也难以对预算进行监督。这就要求预算公开尽可能地详细具体。首先,要进一步细化预算报表和情况说明。高校预算公开不仅仅是公开预算收支总表,而且要公开预算收支明细表。同时,高校还应提供预算收支表的辅助信息,应细化编制预算的依据,特别是预算支出的成本信息。其次,要逐步建立以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为主体的预算编制体系,重视经费的使用效果,转变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观念,尝试建立经费跟踪反馈制度,对预算执行结果展开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编制后续预算计划。最后,预算公开,还可以逐步走向可视化。
(二)增强预算公开的易懂性——看得懂
对于高校预算报告的编制者来说,应该提供给公众“看得懂”的预算报告,这是预算公开的一个努力方向。建议高校预算公开应该“双管齐下”——保障功能分类与经济性质分类一起上。所谓保障功能分类,就是分为“小学教育”、“公立医院”、“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即使公布到“类”、“款”、“项”三级中的第三级“项”级科目,因这些项目支出涉及方方面面,公众依然难以知道资金的具体去向。而经济性质分类,就是分为“人员费”、“差旅费”、“会务费”、“公车运维费”、“公务接待费”等,这些单项信息有助于公众了解资金支出到哪里。建议高校预算公开在采用按保障功能分类的同时,也采用按经济性质分类,呈现预算是“怎么花的”,让公众看得懂。
(三)增强预算公开的全面性——看得全
公开是监督的基础,监督是公开的意义所在。但公开如果做不到全面,监督的效果就会打一定的折扣。例如,会把发生不规范的收支转移隐藏到可以不公开的项目中去,从而躲避公众的监督。所以,全面性是预算的一个基本原则。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在很多国家通常政府是其主要的出资人,其资金使用情况是否有效、合法合规,要对社会、政府和其他出资人负责,并受后者监管。为了全面反映高校收支活动,预算公开信息不仅要涵盖所有财政收支情况,而且要涵盖所有非财政收支情况,把非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的公开与财政拨款预算收支情况的公开等同起来。此外,为了让使用者更好地了解高校预算,还应提供以前年度的预算、历史数据回顾、解释说明等,体现高校预算的完整性,使社会公众对高校预算有一个全面把握。
“治理即预算”,预算是高校的生命之源。高校预算信息公开是依法治教的基本前提。高校预算信息公开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唯有如此,高校预算才能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一个坚强而又灵活的财务保障体系。
阅读原文
作者|杨蓉(本校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财务处处长)
来源|文汇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