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当前,包括教育学、社会学范畴在内的广大舆论普遍认为,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并将其纳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06年就对社区教育明确了定义,即指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追溯中国近现代史,社区教育发展同样有着历史渊源,并非横空出世。就此,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遵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结合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历史,梳理了我国社区教育的前世今生,以期更好地诠释发展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新中国的社区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区教育最初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将社区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以发展,是多年来我国学界早有的共识,而之所以应将社区教育纳入重点考虑,其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可不表。
吴遵民介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引入了社区的概念,社区是社会学的概念,是指一部分居民聚集居住的区域,其共同特点是居民大多属于同一阶层,有着普遍一致的经济社会需求,而正是在社区引入国内的同期,社区教育也开始起步。
在我国最早的社区教育起源于上海。吴遵民说,早在1986年,上海就出现了在街道内学校依托工厂资源,开展校外学工的实践。实际上,这也正是社区教育在新中国的最初雏形之一。他介绍,由此开始,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社区内资源向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学校依托社区工厂企业为学生提供校外学习场地为典型;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社区教育开始转变为以学校回馈社会为典型代表,比如学校向社区居民开放体育场、阅览室等,向居民提供活动场地;第三个阶段就是当前以东部沿海为代表的社区教育发展典型,即社区内企业和学校互存互利,且已经出现了专门的社区学校或教育中心。
“社区教育不同于成人教育,其实非学历教育,且面向社区内下至儿童上至老人的全部对象提供教育机会,保障居民受教育权利。”吴遵民说,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也是和传统学校教育并列的社会教育形态。
社区教育的作用事半功倍
在吴遵民看来,学校被称之为“小社会”,而走出学校就是“大社会”。在大社会中建设社区学校在我国实际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吴遵民介绍,我国社区教育的源头可追溯至清末民初。
清朝末年,学校以外的设施叫做通俗教育,依此还建设了“通俗教育馆”这一专门设施,简单而言就是为民众养成更良好生活习惯、遵守社会规则、培养良民等提供服务。
在民国时期,我国也有民众教育,依此也建设了“民众教育馆”设施,其功能与清末期的通俗教育无大差异。
而到了解放后,参照苏联模式,我国学校以外的教育多被宣传活动取代,教育对象也更多集中于工农教育,一些民众教育馆转型为文化馆,肩负单纯的文化娱乐,这和教育有着本质区别,毕竟教育的宗旨在于以潜移默化影响人、提高人的素养为宗旨,文化娱乐只是单纯的玩乐目的。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21世纪以后,党和政府感受到了在学校外为地区居民提供教育和学习机会的必要性,至此新中国的社区教育才开始快速发展。吴遵民认为,开设专门的学校外学习机构对于提高全民民众素养、维护社区安定、维护社会安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阅读原文
记者|李海楠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