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显示,175所高校撤销576个学位点,178所高校增列了365个学位点。其中,撤销学位点较多的学科包括,软件工程35个,工程(项目管理)21个,工程(工业工程)、生态学、统计学、系统科学、工程(物流工程)、应用化学均超过10个;增设学位点最多的学科为会计,共有23个;其次是艺术18个,法律14个,此外,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也超过了10个。
此次学位点动态调整之所以聚焦各界关注的目光,与2016年起,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工作,即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的实施范围首次扩大到全国范围不无关系。而在相关专家看来,秉承促进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不断对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初衷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未来势必成为常态化工作机制,并成为我国高教“双一流”任务落实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安排。
学位动态调整必要性凸显
所谓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就是指高校开展主动撤销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或撤销现有学位授权点并增列相同层次的其他学位授权点的动态调整工作,旨在进一步促进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早在201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就印发了《关于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试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建立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制度,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支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强化办学特色。
根据《意见》,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以稳定学位既有规模,优化学位结构为原则,以学位授权单位自主调整为基础,并强调发挥省级统筹的作用,即由省级学位委员会制定支持政策,引导学位授权单位人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撤销和增列学位授权点。《意见》要求,省级学位委员会和学位授权单位根据需要适时开展调整工作,并于每年规定时间内将调整结果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实现调整工作常态化。
2015年11月,出于对试点工作的认可,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出台《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下称《办法》),决定自2016年起,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工作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
《办法》将前期通过试点形成的具体操作办法一并纳入,对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学位授权点工作形成了指导。比如,《办法》规定,对于属同一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不得单独撤销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保留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按《办法》主动撤销的学位授权点在3年内实行有限授权,须停止招生,但保留对已招收研究生的学位授予权。3年期满后完全撤销授权,仍未毕业的研究生由学位授予单位转由本单位其他学位授权点培养并授予学位,或向其他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授予学位。
“学位的动态调整和设置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才能让人才培养真正有用武之地。”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遵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曾经存在较长过程的追求学科设置“高、大、全”的时期,由此导致千校一面和生源的大规模扩张,带来的后果就是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已经逐渐无法适应现在的就业市场需求。
吴遵民认为,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脱节短期不利于就业,长远看势必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也有必要对高校学科和学位进行适时调整,以有效对接日益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学位动态调整与高校“双一流”目标一致
对于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的全面铺开,早前在教育界曾引来广泛讨论,并在学界形成了普遍一致的观点,认为学位的动态调整是高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规划进行的,而学科建设更加追求质量而不再是数量,已然意味着当前高校将精力集中到特色学科的建设中,目的正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而值得关注的是,这背后对应的正是高校“双一流”任务建设的动力驱使。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由此绘制了未来30余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蓝图,其中,明确自2016年起针对大学以及学科建设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并分三个阶段制定了时间表,其中将“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最终目标节点定于本世纪中叶。
不难发现,在时间节点上,《办法》与《方案》的发布堪称高度契合。至少,《办法》寄望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好地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初衷与《方案》一流学科建设要求不无二致。
谈及构建世界一流的大学,想必社会各界均不陌生。吴遵民对本报记者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实施“211”“985”等重点建设工程,与此同时,伴随高校建设的如火如荼,社会上“唯学历”倾向越发严重,由此更催生出职业教育机构追求学历“升格”现象逐渐普遍。
吴遵民直言,这实际上是教育学界的一种高烧,“升格”的热潮持续了几十年。正是持续不断的“升格”热,导致高校一味地追求“高、大、全”,更加剧了学位设置、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的脱节。
显然,从拉近学位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距离角度出发,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将让高校人才培养更加有的放矢,至少在近期目标上,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消除并缓解此前因高校热衷“升格”造成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一大难题,促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逐步回到对接发展需求的轨道上来。
在吴遵民看来,新一轮高校构建“双一流”与我国围绕早前高等教育偏离实际的反思,在时间上有所重叠。这显然有助于高校在争创“双一流”的过程中回归理性,毕竟,一流的高校与学科的检验标准,全都无法绕开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上。
阅读原文
记者|李海楠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