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媒体关注|第14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2016年11月10日


  为促进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于2016年11月4-6日举办了第14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本届论坛以“基于证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为主题,下设“学校的课程领导力”、“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形态”、“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课程理解与专业发展”等分主题。

  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教育政策、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与教学研究等领域的专家与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00余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线教育工作者参与了本次论坛。

  在4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代表论坛主办方表达了对各位来宾的诚挚欢迎。世界著名发展心理语言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Alison Bailey代表特邀专家致辞,她表示“21世纪的课程必须符合学生的需求”,希望跨越国界的探讨“能对21世纪的课程改革有所贡献”。

  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Alison Bailey教授以“如何更好地了解学生知多少”为题,通过视频举例分析了以证据为基础的解释性语言在课堂上的应用,并由此倡导教师评价素养,以期找寻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杨向东教授基于中国学校课程与教学调查(ICIC)数据库项目的数据,在新课程改革学业质量观的指导下,从学习成绩、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等维度,对学生在学习结果上存在的类型进行了分析。香港中文大学侯杰泰教授从背景信息、困难与局限、教育数据的实例三个方面出发,展示了如何分析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以及如何避免异化。

  接着,巴黎第五大学教育政策专业教授Roger-Francois Gauthier,巴黎第十大学教育科学名誉教授Nicole Mosconi,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国家评价、标准与学生测试研究中心研究Patricia Carroll,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科学教育助理教授Todd M. Milford,维多利亚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系助理教授James Nahachewsky,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教授陈柏熹,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周文叶副教授与肖思汉博士等1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背景出发,和与会人员分享了当前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

  5日下午,三个分会场继大会主题报告后分别围绕“学校课程领导力”“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与教”“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课程理解与专业发展”三个专题展开。20余位与会代表就各自在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同参会者分享了自己的成果与思考,参会者踊跃发言,积极探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杨向东表新世纪伊始伊始启动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深刻改变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价值理念和学校实践,也实质性拓展了对学生学习结果质量的视野和认识。相关研究表明,依据上述学习结果指标,可以将学生分为处境良好、成绩取向和处境不良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学生所处以及知觉中的家庭、班级和学校环境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提供了后继学校教育和政策制定上的学理依据。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卓敏讲座教授,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院士侯杰泰表示,纵观世界各地, 现在都有同类系统来监测学校的教育质量。虽然很多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报告,只针对基本的能力表现,甚至不向公众公开各学校表现,但渐渐地因为各学校针对监测考试补课、大量增加操练作业,学生及家长感觉增加不少压力。我们应该如何分析这些数据,应用这类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来提高我们的教育,且不产生争议和异化?这位学者分享了他的观点。

  6日上午,国内外特邀专家出席了圆桌论坛,与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者展开高层次的学术对话。论坛由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向东教授主持。围绕课程所目前承担的中国学校课程与教学调查(ICIC)数据库项目,与会专家探讨了“国际课程、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和最新发展”、“价值引领下的学校教育数据库建设方式”以及“基于数据库结果的论文选题与写作”等重要议题,分享了对课程、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目前国际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想法,以及对ICIC数据库建设的建议。


阅读原文

记者|陈静

来源|中国新闻社

编辑|吴潇岚


其他媒体阅读:

上海教育新闻网|“大数据”带来哪些教育研究和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