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30日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思想政治课研究》编辑部协办的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论坛(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在沪召开。

本次论坛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梁清主持,上海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解超,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张国春,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分别致辞。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主任吴潜涛,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邱伟光。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邱伟光,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北京市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杨峻岭,《思想理论教育》常务副主编曹宁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徐蓉分别主持会议其他环节。

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梁清主持会议开幕式

上海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解超在会议现场致辞
解超认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发展必然。当下,我们从各自的学科出发,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同的角度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的话语体系做认真的研讨。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足时代,根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上不断创新和突破,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话语阐述中国道路。

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副局长张国春在会议现场致辞
张国春表示,面向未来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展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和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对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他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哲学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较小,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还存在一定误解,中国的发展优势并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当前必须尽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这事关中国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事关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梦想。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在会议现场致辞
童世骏认为,对于高校来讲,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首先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高校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他表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当体现对真理的追求,对道德的敬重。只有这样,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说服力,才有战斗力。唯有在实践当中检验发展的真理,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步入超车道,“中国梦”的提出向中国、全世界描述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根据实践不断进行理论概括、提供智力支持。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期社会哲学的建设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做了重要的指示。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座谈会上强调,要擅于提出标识性概念,打造益于被国际社会所理解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未来道路。
张国春认为,建设中国的话语体系,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立场坚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二个必须立足规模,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实际。第三必须古为今用,要吸取中华文化的净化。第四,必须面向世界,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结果。第五,必须健全体系,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和对外传播体系。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切实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真正实现我们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志礼表示,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与西方相对衰落所引起的社会格局的变迁,西方国家中国道路研究的新动向与固有困境使他们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理论焦虑,当下我们应在在中国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迅猛,学术话语权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但随着西方学术理论和体系的传入,当前也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某些人、某些学科以西方普世价值论、超阶级为旗号,将西方理论奉为圣旨,套用西方的一套学术概念和话语体系解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发展。
与会学者们认为,中国的崛起为世界开辟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中国话语背后蕴含的也应该是与中国道路相一致的价值纬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就是最根本的价值立场,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向,同时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童世骏认为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时候,特别重要的是把理论化为方法,把理论化为核心。方法是用来求真,核心是用来向上,有没有好的方法,有没有好的核心,就看我们是不是在研究过程本身当中体现对真理的追求,对道德的敬重。只有这样,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有说服力的,才有战斗力。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崔健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的理论,本着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的原则,探索符合现实需要、解决现实问题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理和内涵,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理为理论根基和话语内涵。只有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内在逻辑和方式,才能彰显中国特色。
立足时代根植传统优秀文化
作为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更赋予了当代国人建构当代哲学社会话语体系的底气和自信。
崔健认为,国家和民族的学术成长,是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积淀的理论自觉,也是对传统文化思想史的延续。中国传统文化语言习惯反应了中国人的思维逻辑,承载的是中国大众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体现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社会理想,是建构当代社会科学的深厚滋养。
他表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还应立足时代发展,解答时代课题。首先,要在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探索中建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解决现实问题的中提炼升华。其次,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打造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最后,在总结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构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主任吴潜涛出席本次会议

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主持会议其他环节
吴潜涛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存在于关系之中的,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产生的一种重大和理论实践问题。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内容的凝练概括和深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具体内容的理解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具体内容的24个字为基本遵循,在实践过程中,逐渐的凝练培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能够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次论坛合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与当前实践相结合,变成活生生的价值实体”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没有现实社会的实践力量激活,就不能变成活生生的存在,就失去了时代价值意义。他表示,在面对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中我们应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把超越时空的价值理念变成活生生的价值实体,把中国古代的价值观理念变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构成为今所用。
阅读原文
记者|张帆 查建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吴潇岚
其他媒体阅读:
上海观察|高校思政课,不能把感恩教育变成恩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