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主权独立之后,才能谈世界主义

2016年11月15日


  日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民革上海市委理论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孙中山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与会者从多个角度对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进行分析和阐发。

  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姜义华指出,孙中山先生有三点值得纪念。一是有国家和人民情怀。他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认为“民为邦本”。二是有世界眼光。孙中山看过很多英文书,其水准之高,在近代中国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他关注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发展。过去有人说,孙中山的经济计划是想象出来的计划,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看过很多书,总结了很多国家工业化的经验,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要搞国营经济,民营经济相辅助。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100年前提出的中国工业化路线图,是颇具战略眼光的。三是有实践精神。孙中山不是空谈家,而是一直在实践,并根据中国实际不断修正和改变自己的思想。比如,原来他希望中国和西方一样,搞两党制或多党制,后来发现中国的党不是议会制的党,而是革命党,因此移植西方的议会制是不可行的。
  当前,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存在一些分歧:民生主义本质上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还是要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又有着怎样的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左玉河认为,在限制私人资本主义、节制资本主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方面,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相通之处,但国家资本主义未必能实现“多数人富裕”,更不必然导向社会主义。实现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利民福”目标,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国家必须是人民执政的国家,政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官僚资本主义。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永晶提出,看一种思想是否具有当代价值,要看其能否回应现实。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重读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能够正本清源和继往开来。比如,孙中山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忽视世界主义的内容,但民族主义是世界主义的基础,只有主权独立之后才能谈世界主义。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庞建国强调,在当下岛内有人想“去中国化”、想向孙中山说“再见”的情形下,发掘与弘扬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阅读原文

记者|王珍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