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话匣子丨“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联盟”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

2021年08月01日

  

  近日,“首届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联盟”同时成立。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心理学拔尖学生参加会议。会议聚焦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能力达成等方面展开研讨与经验交流,探讨中国特色的未来心理学科学家的培养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在致辞中谈到,作为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确立了“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定位,“更新观念”“改变思维”,启动拔尖学生培养2.0。心理学学科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本科生培养方面取得优异的成果。1997年获得首批心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2019年进入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拔尖学生2.0培养基地。该基地将充分整合学院-学校-社会等优质资源,以心理学科基础知识、科学思维、先进技术、创新精神为核心培养内容,贯彻“厚基础、强学习、创新知”的培养理念,探索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心理学创新人才育人模式与体系。



  在大会报告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教授周晓林教授首先作了题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拔尖人才?”的大会报告。周晓林谈到,培养拔尖人才的总体思路是,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通过完善选拔拔尖人才的模式、健全培养的机制,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培养一批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具体而言,应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跨学科领域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在课程方面设计方面,强调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科学前沿课程的设计,更加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在学位模式上,可以推广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双学位模式。



  天津师范大学白学军教授通过线上方式,作了题为“耐挫心理的结构与促进的实验研究”的报告。白学军教授指出,学生要坚韧乐观,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个体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战胜失败、最终取得成功的耐挫过程。面对失败或挫折,为什么有人不轻易放弃,而有些人却不愿多尝试,轻易放弃?白学军教授团队通过五项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白学军教授认为耐挫心理包括醒悟、坚信、乐观和可控四个因素。高耐挫大学生在经历连续失败后,其心理变化小;低耐挫大学生在经历连续失败后,心理变化大。连续成功能使高、低耐挫大学生的心理向积极方面转变。阅读科学家耐挫故事,能促进大学生的耐挫心理。



  华东师范大学林龙年教授作了题为“解码大脑”的报告。林龙年教授首先用一段生动有趣的视频引出了分享主题。他指出,大脑结构的最小功能单位是神经元,而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人类脑有85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上平均有上万个突触。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客观实体,最初,研究人员采用脑图谱的方式来呈现神经元。但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研究人员无法窥探神经元的动态变化。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双光子显微镜钙成像技术、等脑活动图谱研究方式的不断优化,对脑活动的时间、空间分辨率也在日益提升,而与此同时逐渐庞大的数据荷载,使得芯片化、无线化成为大势所趋。



  与会专家还分别从拔尖人才的学生选拔、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介绍了本校心理学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在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如何培育世界一流心理学人才、制定更合理的本科生推免方案、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会上,还为荣获“首届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研讨会优秀论文奖”的学生颁奖。


阅读原文


记者丨刘康霞

来源丨话匣子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