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号角。如何在更深的层面上认识从严治党的时代意义、逻辑指归和理论内涵,是政治学学者们需要迫切解读的重要命题。11月26日,来自全国的党建党史专家齐聚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方向)主办的“全面从严治党新聚焦: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监督”学术研讨会,并就以上命题展开探讨和交流。

中共中央党校柳建辉教授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建党的传统和优势也暗含着制度治党的优势,从未来管党治党的趋势看,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关键在于实现思想建党的制度化。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是强化制度执行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思想建党制度化必然选择。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力度空前,把纪律挺在前面,扭转了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局面。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继续发挥思想建党政治优势和传统;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立党和治党,实现思想建党的制度化,使全面从严治党动真格、见成效。

上海市党史学会会长张云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将党内监督问题以法规的形式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监督力度从源头上防止腐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是党内政治生态净化、实现政治清明的关键性措施;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好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是党内政治生活清明的净化器,监督不力必然导致腐败滋生和蔓延。此外,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尊重党章,依规治党、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能力也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步骤。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世南教授从政治生态的视角分析了党内政治生态优化问题,他认为政治生态学或生态政治学是将风清气正、山清水秀等自然生态学概念引入政治学,将生态问题上升到政治的高度看待,如果国家政治生态的治理做不好的话,会影响自然生态的治理,两者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政治生态存在三个特点,首先是强调政治性,其次强调整体性,再次,政治生态是一种权力生态。党内政治生态的优化,要完善党内政治生态的有机系统,构建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生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挥党内政治生活的作风引领作用。

山东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李述森教授结合布尔什维克和苏共历史,认为布尔什维克和苏共在党内民主方面、保障党员权利方面,大部分时间内做的不够好,一直是集中有余而民主不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在党内批评自由方面,列宁时期布尔什维克党内批评自由气氛比较浓厚,但是,自斯大林担任苏共最高领导人之后,党内不同思想交锋和批评自由逐步消失。在党内监督方面,布尔什维克党时期,党内监督制度建设问题不是很突出,十月革命以后,苏共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取得进展,设立中央监察委员会,但是随着时间发展,中央监察委员会地位和功能逐步下降,沦为党内斗争的工具。他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和苏共在这三个方面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但总的来说教训大于经验,这些经验教训为我们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何避免苏共失败的教训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齐卫平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重点转变党的作风,事实表明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意味着全面从严治党阶段性主题的切换,意味着转变党的作风话语的切换。党内政治生活决定党的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做起,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健康正常为保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净化党的政治生态的路径。政治生态是比政治生活更大的概念,净化党的政治生态从抓党内政治生活入手;党内政治生活与党的政治生态都需要加强建设,既不可能无为而治,也不是凝固不变的,一方面,党的性质和组织属性决定了两者存在着贯通不变的遵循原则,另一方面,必须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实现不断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郝宇青教授认为,党内政治生活的现状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思考,在体制的维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一直强调一把手负责制,“一把手”的制度安排在实施的过程中引起了权力的变异,导致只有集中而没有民主,致使党员干部尊重权力而不尊重权力的来源,尊重领导而不尊重百姓,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官僚主义盛行,严重污染了党内政治生态;在过程维度,利益追求成为党员干部主要的行为活动,官场成为追求利益的主要场所,追求利益导致理想信念的缺失,迷信泛起;在文化维度,对党、国家的政治忠诚异变成对领导个人的忠诚和人身依附,导致政治忠诚下的宗派主义和山头主义。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自我监督,更要靠异己监督,特别是社会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同时发挥批评积极作用,营造批评自由的氛围,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务委员刘靖北教授认为,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仍然要与封建主义残余作斗争。他认为官本位思想、等级特权思想、封建迷信思想、家长制、宗法制、人情社会等六个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还有一定程度的存在,这些封建残余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交织在一起,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诸多变异,严重危害了党内政治生活健康发展,使政治生态受到污染,因此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肃清封建主义残余。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讲师王子蕲认为,“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中具有根本性、保障性的内容,其本身也有着强烈的逻辑关系。逻辑之一是“内在自律与外在约束”,逻辑之二是“党的诉求与人民的呼唤”,逻辑之三是“涵盖全面与少数关键”;逻辑之四是“由标入手与标本兼治”,从治标入手,开启腐败治理的情境,依靠治标,为治本吸取经验,争取治本的时间,标本兼职,实现腐败治理的最优化。
阅读原文
记者|王多
来源|上海观察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