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促进本市青年社科人才的成长,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从2010年起组织开展“上海年度社科新人”评选活动,专门制定了《“上海年度社科新人”评选实施办法》,邀请一批知名学者组成候选人推荐专家组。候选人推荐专家组共有8组,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组、哲学组、历史学组、经济学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组、法学组、社会学组和文学·新闻学组。日前,本年度评选工作完成,经专家、学会和单位推荐、学社组织评审,从68位被推荐的青年学者中产生了7位上海年度(2016)“社科新人”。

陈红娟
女,1983年生,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副教授
专业和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化研究
推荐理由:
陈红娟攻读了南开大学和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的两个博士学位,理论功底扎实,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当前,她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化研究,依托一手史料,力图借鉴历史学、哲学、诠释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研究《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传播与理解等问题。这一研究课题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中共党史研究》 《社会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 《党史研究与教学》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多篇有质量的学术论文。一些成果引起学界关注,《概念厘定与译本甄别:〈共产党宣言>汉译考》 一文不仅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而且被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央编译局网、理论网(中共中央党校主管)、中国干部学习网、学术微信平台《史学研究》 等多家网站全文转载。此外,她视野开阔,关注国际前沿问题,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利用外语优势与国外学者建立广泛的联系。
最后,她将科研成果融于教学过程,2013年5月获第三届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宋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
治学感言:
本届社科评奖学术贡献奖获得者邹逸麟先生在采访短片《为学》中所说“做学问,你只要下功夫,它不会辜负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信仰,其研究尤其需要我们“下功夫”。
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青年学者,我一直努力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在“真学”中力求“真懂”;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关照中国现实,致力于“真用”;三是注重马克思主义在国际间、学科间的交流、对话与辩护,彰显“真信”。马克思主义领域的学术探索,永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孟钟捷
男,1978年生,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专业和研究领域:20世纪世界史、德国史
推荐理由:
孟钟捷同志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的后起之秀,特别在德国史研究领域中成果迭出,共出版了5本专著、2本(套)编著、3本译著和数十篇论文,并接连获得了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优秀教材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和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称号。他连续获得数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社科研究课题,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他治学态度严谨,又勇于开拓新领域。几年来,他一方面专注于德国劳资关系史研究,并由此延伸到德国社会史;另一方面又在战后德国历史反省与改造领域中做出了引人关注的研究。
他在一些重要学术团体中担任理事以上的职务,并积极参加公共历史教育领域中的各类普及活动,这是值得赞赏的。
——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李宏图(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治学感言:
自从进入克里奥的殿堂以来,我一直在琢磨古罗马哲人西塞罗的名言:“历史是生活的导 师”(Hi stori amagi stra vi tae)。从最初着力研究的德国劳资关系演进史,到最近用心探索的二战记忆文化比较,都旨在不断地从历史中找到解释当下、直面未来的启示。或许时移世易,但贯穿于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智慧,仍将是人们勇于前行的动力。这就是历史和历史学的魅力。
当然,历史的“迷思”,神奇而精深,远非如我这样一个初涉者所能轻易把握的。一代又一代的前辈学人,已经为我们搭建了各式各样的解释框架,填充过五彩斑斓的人物事件。然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提炼独特的观点,依旧是我的坚守梦想和努力方向。我将一如既往地走入历史的深处。

刘阳
男,1979年生,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专业和研究领域:文艺学、美学
推荐理由:
刘阳副教授近年来,在学术科研与学科教学方面均取得了相当突出而引人瞩目的成绩,荣获了一系列国家级与省部级的重要学术荣誉与奖励,特别是荣获教育部第十五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一等奖,成为全国人文学科类唯一的一位一等奖获得者,为上海市高校赢得了很高的荣誉,这是殊为不易的,得到校内外师生同行的一致高度评价。
他的研究成果显示出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了独立探索的学术精神和理论开拓精神,富于积极创新的勇气。
他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学术活动与社会活动,主动赴国外访学而深化自己学术研究工作的国际化进程。他身正为范,努力不懈探索文学理论与美学等高校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改革,科研与教学结合得非常好,齐头并进,这在同龄青年学者中也不多见,其中凝聚了他付出的大量心血汗水,荣誉的背后首先是高度认真负责的教书育人态度。
在文艺学和美学领域,刘阳是一位具有扎实功底与很大学术发展潜力、学风正派的优秀青年学者,处于国内同龄学者的前列。特此郑重推荐。
——顾红亮(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
治学感言:
学术研究看来不惟在于读了多少书,更在于海绵吸水般把所读之书汇入自己的问题轴中,逐渐贯通学理。这是很难的。我希望自己正不断朝此方向努力。同时,多年来我也深深感到,科研与教学是真能相互融合并结出成果的,讲台仍将是我一如既往的原点。因为怎样在传道授业中把理论问题从学理上透彻、深入地解析清楚,并切实还原到生活世界中来,裨益于世道人心,其实恰恰触及着学问的真谛。这也是我所在的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优秀薪传。它使治学道路上的寂寞、艰辛和顿挫都于不经意间化作了值得怀想的因缘。
阅读原文
来源|文汇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