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童世骏:做好理论国际传播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2017年11月27日



  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国际传播,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第一,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传播好它,既要遵守理论工作的规则,使之具有说服力,也要遵守实践工作的规则,使之具有感召力和亲和力。在传播的过程中,还要推进在我们所传播的理论和与它相应的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因为我们所传播的总是尽可能有说服力的理论,而这种说服力不仅以当下的实践作为基础,而且还应该因为今后的实践而得到加强。也就是说,这种理论如果不仅能够得到当下实践的支撑,而且还能更好地指导未来实践,如果理论能更好地通过未来实践而变成新的现实,那么,这种理论就一定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外宣不仅有国际意义,而且有国内意义。
  第二,理论与学术的关系。理论工作和学术工作既有交叉也有区分,理论界和学术界之间的密切合作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面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集体智慧当中应该也是包括学者的智慧的,我们在高校工作,要继续努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作出学术贡献。比方说,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自由”、“平等”和“团结”这样的“现代价值”,研究如何把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统一起来,把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统一起来,把抽象团结和具体团结统一起来;我们也要深入研究“安全”、“可持续性”和“多样性”这样的“后现代价值”,研究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在捍卫这些价值方面的特殊经验和特殊优势。又比方说,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讨论过的那些“现代问题”,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问题,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等。我们也要深入研究当代社会正面对着的“永恒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民族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问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等。
  最后,理论与叙事的关系。理论传播是在国际范围内讲道理,但“讲道理”的最好方式往往是“讲故事”,也就是把理论与叙事结合起来,从而使得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不仅“听得到”,而且“听得懂”,尤其“听得进”。为了做到这一点,传播者要有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有跨领域的信息和见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些不仅有深厚理论造诣,而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工作者,往往更能在国际场合讲生动而真实的中国故事。所以,理论工作者不要错过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机会。另外,为了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而讲清中国道理,也要深入了解国际听众的兴趣点和接受度。比如,我们说中国之为中国,最好少讲甚至不讲“中央帝国”,而多讲“中道之国”,因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最有吸引力的,就是我们的两极相通、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健全心理。只有不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阅读原文


作者|童世骏(我校党委书记、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