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至28日,以“统筹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主题的第六届民盟教育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专家和知名学者围绕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健全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机制等问题展开讨论。
民盟以教育、科技、文化为主要界别特色,历届民盟教育论坛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对推动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两天时间内,盟内外教育专家共同讨论如何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言献策,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图为第六届民盟教育论坛现场 王斯博 摄
均衡和公平如何实现
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公平公正的需要。
“入园难、择校热、大班额等热点难点问题,都是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集中体现。”论坛开幕式上,民盟中央副主席张道宏在致辞中指出,我们距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要实现均衡和公平,路径在哪里?张道宏认为,首先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教育资源共享的相关政策,其中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管理作用,制定配套法规、政策,引导、支持和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加大对资源共享的扶持力度,强化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
“其中,关键是要呼吁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起教育资源共享理念,有效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要认识到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认清学校利益与社会利益、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将社会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张道宏建议,在资源共享过程中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体制,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共享积极性。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增强资源共享的技术保障,同时,要制定教育信息化的统一标准,花大力气改善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为教育资源共享奠定技术基础。
“统筹推进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应邀来到论坛发表主旨报告的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比较与对外交流部主任、研究员王晓燕认为,推进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健全统筹配置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保障、加强精品课程开发、深化教育内容、加强校内外兼职专职师资队伍的建设整合、构建评价体系与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此外,王晓燕感到,目前中国教育的短板在于实践教育,为此,她建议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文化艺术、科普、**、环境保护、安全教育,加强劳动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组织研学旅行,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等项目统筹推进实践教育。
曾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在上海课改方面有着长期深入研究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认为,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还需要建立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并构建有效机制,把所有的变革落在机制层面才能持久:“教育供给侧改革,不妨从课程设计角度着眼,着力于课程的整合和创新,凸显课程的现代性和探究性,也能为实现均衡发挥作用。”
走资源共享之路
“基础教育重公平,高等教育重效率,这曾是教育界的普遍共识。而如今,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其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让高等教育也必须走向更高效的资源共享之路。”参加论坛的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从一名高校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他的看法。
熊思东首先提出他心中所谓“优质教育资源”的概念:强师资、好生源、优条件、丰财力、有优秀治理结构、科学管理运行,具有领先型、辐射性、垄断性、稀缺性、主导性等特征。他表示,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经历了几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被动选择、80年代至90年代的主动探索,直至90年代后期至今的全面发展阶段,形式上涵盖高校内部、校际之间、高校社会、国际国内四种。熊思东在梳理后发现,多年来,在政府意志、市场选择、技术引领、学校自觉等动力的综合推动下,为中国教育带来了很多改变,取得了很多成绩,然而资源总量偏少、配置结构失衡、总体收益不高、恶性竞争等困境也日益成为发展掣肘。
为此,如何缓解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与相对短缺的优质资源的矛盾?成为摆在包括高校管理者在内的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本科教育是根本。”民盟中央常委、天津市委主委,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高玉葆提出,高校要走高效的资源共享之路,在当前本科覆盖面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抓好本科教育乃至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体系至关重要。他表示,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是对走优质共享之路理念的最好践行。
“政府统筹、市场调节、高校改革。”熊思东的想法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政府统筹的宏观层面包括双一流建设、部省共建、教育资源共享纳入一体化总体布局;而微观层面则包括建制度、搭平台、出经费、给政策、重评估。他认为,高校间协同则应瞄准国家战略、明确自身定位、建立共同愿景、整合多方资源、打造高端品牌、深化协同合作,而在校内,则呼唤学院与学院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打破壁垒,盘活优质资源。
面向未来,教育应该怎样
“解决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就是面向未来。”这一观点来自一位有着近20年盟龄的老盟员——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
说到俞敏洪,总会想起他创办的新东方教育品牌,不过,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的是,俞敏洪带领新东方集团连续10年积极参与民盟“烛光行动”,已经培训了3万多名农村老师。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俞敏洪感到,教育方面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通向未来,如果出发的方向错了,我们将和未来擦肩而过。所以,不要急于出发,要先想清楚脚步迈出的方向。
脚步迈出的方向,也就是未来教育是何模样,成为论坛期间嘉宾们讨论的又一重点。
当前,教育领域正在发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断深入,新的教育教学形式不断涌现,从2013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式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到2016年《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正式发布,“未来学校”正在向我们一步步走来。
未来学校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任友群认为,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当从教授知识转向提升学习品质与效能,培养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中国社会信息化的程度将更高,各类教育的形态也将因之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论坛上,任友群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例,向大家展示了需求侧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从顶层设计、学校管理到教研、师训、评估系统、教学工具以及个性化应用,他结合自己在上饶的教育信息化实践,分享采用智慧校园软件、远程教研联盟网络、同步课堂等信息化手段破解师资和课程困局的经验。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报告最后,任友群呼吁,全球化视域下的未来学校变革既需要固本,更需要创新,教育信息化将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校管理者的呼吁得到了普教工作者的呼应。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特聘教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从基层中小学出发,阐释了对信息科技影响教学理念方面的看法。他提出,教学的时间、空间拓展,无边界的教学,对话、互动的形式多样,教师和学生不仅是教学的消费者,也是创造者,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参与基础教育,但是永远无法替代教师。因此,在未来教育中,在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习惯、态度、兴趣方面,老师的教育极为重要,对学生习惯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问题,教育是一种情感,是人格的影响。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信息科技应用主要在科学性上,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教师教育行为的根本转变,课堂教学转型后,信息科技应用在于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学评价。
报告的最后,张人利同样提出,教育要拥抱信息化:“信息科技进入教学领域的洪流不可阻挡,只是我们要把负面影响缩至最小。教育本身有它的规律,其本质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把人培养成有理想信念、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这一点是不会变的。”
在专题讨论中,全国各地的盟员专家也围绕未来学校是何模样提出自己的想法,民盟长宁区委副主委、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校长陈红认为,未来学校要改变的是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为学生更好步入社会做准备,但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是不变的。民盟上海市委常委、普陀区委主委、普陀区教学学院院长杨杰则与大家分享了未来课堂具体有哪些颠覆性的变化,如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时间弹性化,学习机构一体化、学习内容个性化,学校家庭合作共育等,而这些变化对现代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阅读原文
记者|戚尔达
来源|联合时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