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业指导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举行,活动主题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训:一带一路与我们”。经过前期的报名、筛选、辅导,最终,学院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0个国家的13位同学站到讲台前,用汉语讲述他们在自己家乡亲身感受到的“一带一路”的影响,讲述他们选择学习汉语、选择留学上海的心路历程。

汉语和汉语文化的魔力吸引了他们
吉尔吉斯斯坦的王珍珠在高中毕业前夕做出学习汉语的决定时,让父母大吃一惊,因为他们知道女儿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律师。转变来自她初中最要好的同学。“这位同学转学去了首都学习,寒假回来见面,她告诉我学了汉语,给我演示汉字的写法,告诉我不同汉字的意义,奇妙的汉字吸引了我,成为我后来学习汉语的理由之一。最有趣的是她说汉语里面有一个词叫做‘浪漫’,而我们国家有一道菜叫‘lagman’,它们的发音一样。我们哈哈大笑,觉得真有意思。”就这样,她暗暗下决心学习汉语。2015年,珍珠考上了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和孔子学院合办的“汉语师资班”。2016年珍珠在 instagram 软件上分享了一张浦东夜景的图片,写下了自己的梦想:去上海留学。那时候她根本没想到一年后她真的站在璀璨的外滩夜景前面。
来自俄罗斯的明佳佳中学时就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促使她下决心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是一本书——她偶尔在书店看到的莫言小说《酒国》的俄语版。荒诞的故事她似懂非懂,心中强烈的好奇心和战胜语言困难的渴望驱使她最终决定去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后来又来到上海求学。她说,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外交官,为俄中友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演讲中,5岁就开始学习汉语的蒙古姑娘欢欢流利的汉语使人惊讶,吉尔吉斯斯坦的刘丝路则告诉我们中国戏曲改变了她一直以来的西方审美观,她完全沉醉在黄梅戏创造的别样世界里。同一个国家的韦彦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调皮的差生转变而爱上汉语,短短的几分钟,24个成语脱口而出,而且运用得恰到好处。他所说的“汉语的抑扬顿挫、汉语的神秘智慧、汉语的奇妙多义,久而久之让我对中国心驰神往”,不正是这些外国学生的共同心声吗?
“上海”牌电视机带我来到上海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白龙同学讲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故事。5岁的时候,爸爸带他去看望爷爷奶奶。在爷爷家,他发现了刚买的新电视机。出于好奇他把这台电视机当成了好玩的新玩具,“摸着摸着我摸到了一个词语,那时候我不懂汉字,就让爸爸帮我念这个词语,就这样我的人生当中第一次听‘Shanghai’这个词。”从此“Shanghai”这个词印入了他的脑海里,一听到大人们在谈关于上海的事,就会偷偷地留意。“这样一来我知道了上海是一座迅速发展的城市,是中国的贸易中心、文化中心,我这个一无所知的小孩子有了去上海的念头。” 2012年的一天,白龙在电视上看到一位阿拉伯人用中文愉快地跟中国人交流,“我那时立刻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定决心学习汉语,而且家人也支持我的选择。”经过三年的努力,2015年,白龙考上了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学习汉语,2017年10月21日晚上,他和其他6位同学一起到达了上海虹桥机场,作为两校“2+2” 联合培养汉语师资项目的学生,开始了在华东师大的留学生活。
“上海”牌电视机可以说是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的“先行者”,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行,“中国制造”以更多的形式在更多的国家出现。尼泊尔学生林玥和丽莎的演讲,让我们看到中国工程队在他们国家修路建机场;白罗斯学生奥莉告诉我们华为公司进驻中白工业园开设创新中心、中兴公司赞助明斯克孔子学院日、捐助白罗斯学校汉语教学高科技课堂;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白冉,曾是本国汉语桥比赛的冠军,他们三兄弟是受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中国留学、学成之后在重庆开设贸易公司的叔叔的影响,意识到汉语对于中塔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正是通过这些现象,同学们看到了汉语可以实现自己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愿望,从而选择汉语并坚定汉语学习的决心。
汉语是我隐形的翅膀
这是叶大伟同学的演讲题目。大伟来自泰国,成为一名帅气的飞行员是他曾经的梦想,也是他父亲对他这个儿子的厚望。虽然在温馨的华人大家庭长大,每天耳濡目染父辈的闽南家乡话语,却仍感觉陌生,觉得“这些方言就像外星人说的话似的”。高中他考入汉语专业班,是因为他想更好地融入华人聚居的泰南家乡,因为听不懂说不出的感觉太难受了。但是,高中毕业前夕,原来只想能看懂听懂家乡话的他,却想更进一步学习汉语。这个时候,航空学院的民用驾驶飞行员专业已经录取了他,但他同时也申请了来华留学的孔子学院奖学金。何去何从?一个是父亲的厚望、童年的梦想;另一个是母亲的心愿,也是他刚刚立下的决心。最后,大伟放弃了童年的梦想而选择来中国留学。得知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的时候,本是喜事,却没想到父亲听到这个消息,默默地离开了客厅,开始了和他的“冷战”。机场送行,父亲依旧沉默,大伟流着泪对父亲说:“今天的选择是我一个人决定的,后果如何也由我一个人负责。”而妈妈则鼓励大伟好好掌握汉语,以后回泰国干一番事业。就读大学的每一个暑假,大伟都回到泰国,寻找各种机会用学到的汉语回报社会。他去母校义务教汉语,辅导学弟学妹们参加各种汉语比赛。2018年的暑假,他有机会成为董里机场的志愿者,每天在机场帮助中国游客,得等到最后的航班起飞了才回家休息。有一天晚上,因为航班延误,爸爸妈妈开车去机场接他,恰好碰上航班降落,他正用中文进行广播。后来妈妈告诉他,当爸爸听到机场的中文广播竟来自儿子熟悉的声音,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儿子的声音啊!”看到儿子能用汉语发挥自己的作用,爸爸终于笑了,鼓励大伟继续学好汉语,为社会为中泰两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虽然大伟没能成为飞行员,但是汉语给了他隐形的翅膀,他一定会像鸟儿一样飞得很高很高。
中国就是我的另一个家
在演讲的成员中,我们发现了三位华裔子弟。除了前面介绍的叶大伟,还有郭宏伟和朱杰龙。宏伟的爸爸是台湾人,因此,他从初中起就学习汉语。他的母校位于闻名的金佛寺内,有很多外国游客慕名而来。他常常在寺庙里碰到问路的中国游客,每一次他都认真地听他们说完,然后用汉语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他说:“虽然有时也听不太懂,但是每次听到他们说谢谢的时候,我都会感到十分的开心与自豪。因为这不仅仅是帮助了别人,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练习说汉语的机会,有利于提高我的汉语水平。”毕业后,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汉语教师,激发泰国人对中国的喜爱以及学习汉语的兴趣,以此回报祖国,也希望能为中泰两国的友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杰龙的妈妈就是上海人,在泰国遇到了他的爸爸。虽然因为变故,杰龙很小就跟爸爸一起生活,在泰国长大,但是他一直认同自己的华裔身份,从小就热爱汉语文化。他说:“不论是用筷子吃饭,还是端午节妈妈包的粽子,或者清明节扫墓,又或是春节的放鞭炮、拿红包,甚至是现阶段对汉语的学习,都让我觉得中国就是我的另外一个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带动身边的人为中泰两国友谊添砖加瓦,让“中泰一家亲”世代相传。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学成以后回到泰国,好照顾身体孱弱的父亲。
同学们饱满的感情、抑扬顿挫的发音、幽默的语言和感人的故事,感染了在场的听众。整个活动过程气氛热烈,笑声、掌声不断。不仅听讲的中外同学表示很受感动,近距离感受到了“一带一路”倡议给周边国家带来的巨大影响,连参加演讲的同学也表示了解了来自不同国家同学的汉语学习经历,收获颇丰。
此次活动组织者、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华霄颖表示:“我们的国际学生身处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多元文化氛围,他们既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应该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主动参与者。从人才培养角度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他们成为本土汉语师资的必要能力;而从公共外交角度而言,民心相通,是国之友好相交的基础。我们应该多创造机会,让我们的国际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上培养自己的多元能力,实现自己的多元价值。”
阅读原文
记者|陈静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