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思想政治课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河海大学、西南大学、海南大学等高校20余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齐聚丽娃河畔,探讨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国内20多所高校近百名师生参加本次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改革开放过程的定向和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最好条件。改革开放40周年是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宝责经验的重要契机,这对于弘扬党的思想工作优良传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邱伟光教授在题为《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教育与学科建设》的主题发言中,系统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包含: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教师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数师教学资源保障和人才培养的关系,本科学生成长的发展的矛盾等问题。他指出,新时代要重新设计学科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优化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通识课等课程结构,培养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拔尖人才,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要求,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复旦大学邱柏生教授在题为《谈谈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某些问题苗子》的发言中,从“左翼青年现象和“低级红、高级黑”现象两个方面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的挑战。认为这些现象将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来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三是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积累的诸如人文关怀、坚持人民立场等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这些现象重点关注并作出回应。
华中师范大学万美容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三点思考》的发言。他强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发展。创新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创新应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价值追求;创新应以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科学化为努力方向。他着重闻述了关于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的几点基本认识,包括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等方面。
武汉大学杨威教授做了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形态问题的初步思考》的发言。他把自然科学的形态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先阐释形态和形态学的概念,其次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含义和特征。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形式、样态,既具有客观。变动性、多样性等共性,又具有模糊性、复合性、复杂性性。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对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同济大学徐蓉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问题》的发言。她从研究领域和教育作用两个维度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使得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表现具有可控性,使得社会生活具有可控性,从而使得改革开放具有可控性,从这一定意义出发,改革开放成就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改革开放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
河海大学孙其昂教授在题为《谈谈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的制高点》的发言中,首先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的含义和背景,以重大问题、薄弱环节、基础因素为指引认识制高点的依据认为抓住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面临四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没有形成“共识”;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专业化没有普遍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高校;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曲折发展态势。他强调,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排除干扰因素,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的制高点,抓住制高点大方向,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高质量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升级发展、转型发展。
复旦大学董雅华教授在题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态发展趋势的若干思考》的发言中,提出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态的两个动力一是价值性的认识,二是问题性的认识。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态具有理论维度、空间维度和知识维度三个维度。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未来发展是一种开放、由经验形态向科学形态的转化是一个不断持续、循环往复的过程。
上海师范大学石书臣教授做了题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的发言。他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转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要紧紧抓住机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目标,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平衡的问题。
西南大学周琪教授在题为《新时代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图象理论与实践》的发言中指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人的认知方式、话语表达方式、信息交流方式向图本思维和图像认知转变。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具有视觉修辞和引导主体行为生成的功能,其生发于主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她强调,在图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应做到守本开新,建设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图本,以图为誉,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图像“民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图像生成和运用能力。
杭州师范大学余龙进教授在题为《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利弊析》的发言中,首先肯定了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伟大成就:一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不断充实和务实;二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三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得到不断拓展和创新;四是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及社会价值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五是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蒸蒸日上;六是爱国主义教育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发展。同时,他从内容、制度、方法、环境等层面阐述了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在题为《培养时代新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发言中指出,时代新人体现着时代精神,应该是一种具有新风貌、新姿态、有新作为的时代新人。具体而言,他们是视野上开阔、立场上坚定、责任担当有追求、实践上有实干精神的时代新人。并进一步阐释了如何进一步培育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培养这样的时代新人应该在新条件如何进行创新。具体体现在:一是在视野上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塑造能为新一代所接受的权威;二是在立场上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理论的创新,只有理论坚定,才能塑造政治上坚定的时代新人;三是坚持以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与他人的发展相统一;四是坚持以实干精神为指导,促进理想和现实教育相统一。
上海大学陶倩教授做了题为《时代新人的新使命新标准新塑造》的发言。她强调,新时代我们要培养的是时代新人。首先,时代新人要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使命。担当新使命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也是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历史机遇。其次,时代新人的新标准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时刻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努力增强学习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等。最后,时代新人的培养重点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强实践磨练。
浙江理工大学渠长根教授做了题为《创新红色文化研究与实践,推进三全育人》的发言。他认为,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吸取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文化开式,是史学学科的表述方式,是文化学的外衣。他指出,在当前价值多元背景下,红色文化更贴近群众的实际,更贴近群众的生活,更贴近群众的需求,更淡化意识形态性,具有政治教育发展史的史学支撑相对薄弱,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上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张秀红教授做了题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育人理论与实践探索》。她从理论依据、现存问题及实践探索三个层面全面地阐述了实践育人。她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她认为,实践育人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体制机制不健全,实践平台不完善,工作队伍匮乏,学生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坚持以系统论的观点作指导原则,构建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家庭实践育人大格局。在高校内部则要推动学校党委职能部门、学院系部、各专业课程的实践育人同向同行,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功能。
北京师范大学杨增岽副教授做了题为《苏联解体前后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反思与历史启示》的发言。他指出,苏联青年价值观教育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不注重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的建设,导致思想意识领域“宽松软”;二是指导思想层面多元无序,导致公众思想陷入混乱和主流价值观失语;三是价值观教育目标和政策体系缺乏一贯性,未能认清教育的根本问题。他强调,新时代青年价值观教育要做到:切实加强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建设,营造价值观教育良好社会生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性任务,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保持教育目标和任务的相对连续性一致性,突出教育实效性;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科学对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许瑞芳副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的发言。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经验,立足于本土的社会发展实践需要而创立本土的学科。她认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应着重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的概念体;二是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边界;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式应从依赖于外在政策支持的路径转向依赖于内在理论的自我创生。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教授进行了此次大会的总结。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本次论坛着眼于更长远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大计,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的平台,对于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阅读原文
来源|上海观察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