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郑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南各民族及‘一带一路’邻国语言文字中汉字音的数字化整理与研究”(项目号: 18ZDA296)在该校举行了开题报告会。

该项目所涉及的“一带一路”邻国,主要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与中国西南(及少部分华南)地区少数民族相邻近、且在语言上同根同生的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爪哇等。基本资料包括西南民族语古籍与古文字、“华夷译语”所见的汉字对音、西南民族语及其邻:国语言中的汉借字读音。郑伟教授认为,西南各民族与邻近国家在语言文字的历史与现状方面,都有同根同生的关系。
沟通语言与文字、历时与共时是本项目的研究特色之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大量的“类汉字”古籍,如广西大部、贵州、云南东部的壮、毛难、仫佬等使用的方块壮字。其他如越南北部岱、侬族:等境外民族使用方块字被称为“岱喃字”、“侬喃字”,贵州、云南等地布依族使用的方块布依字,广西京族和越南所用的喃字,贵州侗族所用的方块侗文等,这些民族古文字,大多数的字都含有汉字借音声旁,亦即用当时、当地的汉字读音代表本地民族语某个语素的读音,其民间叫法是“生字”、“土俗字”或“土俗文”。张公瑾、黄建明主编《中国民族古籍研究60年》(2010年, 第1页)指出:“汉字:体系的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是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中种类最多的部分。在学术界把使用汉字体系的民族和区域划为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反映的是中华民族间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历史。不同民族间文字的相互借用,说明中华民族善于学习先进民族文化。”

西南各民族及邻近国家语言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借字资料。有些学者强调区分同源词和借词,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当然正确。但汉语与西南少数民族语之间的交往自先秦就已经开始,如何将早期的汉借词和可能存在的同源词之间区分开,其实并不容易。汉语中有些基本词不大可能被民族语借用,所以如果存在语音对应关系,很可能是同源词,但也不能排除汉语与非汉语之间的深度接触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主张将同源词和借词统称为“关系字”,不管是同源还是借用的语素,都可以纳入本项研究所探讨的“汉字音”范围。
课题组专家对该课题研究的意义给予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将发挥西南各民族及其邻国古籍古文字的语言学价值,推进汉语及民族语的历史演变研究;推动该地区语言文字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将加深对西南各民族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邻国与汉语历史交往的了解。
阅读原文
来源|社会科学报
编辑|李梓昕
编审|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