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有一个特别流行的词,就是一带一路从过去的“写意画”到现在的“工笔画”。那么它的内涵究竟有什么样的丰富呢?华东师范大学余南平教授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余南平教授表示,6年之前,其实刚开始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时候,因为毕竟那时候中国的力量包括影响力,包括其他所有参加一带一路或者响应倡议的这些国家的实力都很有限,并且大家认识也不尽统一。但是经过六年的时间,我们也走过了许多的成功之路,比如项目的落地。
余南平教授还表示,在项目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添加的内容。比如这次强调的绿色园区的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现在开始关心到一个产业园建设,所有参加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的这些国家,都希望能够自己国家带来一个是税收,第二个是就业。而从之前的一个大的基础设施框架,现在回到了一个整个的具体的产业,根据各个地方特色的投资需求,从产业落地到就业落地,那么从最后税收产出包括财政的可持续性,就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来源|凤凰网
编辑|郑海容
编审|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