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市政协人资环建委召开“以制度创新为突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课题调研座谈会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层调研座谈会。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出席。
李逸平表示,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要广泛吸纳各方智慧,进一步完善、充实课题调研报告,提出具有建设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为党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谈及示范区功能定位,市政协常委方奇钟表示,定位须顾及彼此需求,而非仅仅满足某个地区的需求,“唱好示范区建设‘同一首歌’,关键在唱得大家都想听,而不是这里愿意听,那里不愿听,彼此之间脱节”。市政协常委汪胜洋提出,示范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当前,示范区定位突出“生态绿色”,在此基础上,应该兼顾“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形成“1+4”的概念。
未来长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强劲的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在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原所长郁鸿胜看来,示范区在定位上要体现一个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概念。谈及示范区的制度创新,与会者表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制度是主要瓶颈,要在政策机制方面有所突破,带动示范区的建设发展。郁鸿胜表示,当前长三角区域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突破的关键,在于打破行政区划的概念,加强各级政府的制度合作。华师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提出,示范区应该通过机制创新,解决跨行政边界的联动问题,解决对内开放不足的问题。“要推动制度一体化,让市场、要素、资源能够自由流动。” 汪胜洋说,在示范区这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可以试水一些创新举措,为市场主体流动释放更多的空间。如上海部分地区推出了“一照多址”的新举措,企业在注册过程中,一个本营业执照,可登记多个经营场所地址。这类做法可以复制到示范区内。上海科学院原副院长于晨表示,示范区建设,应在推动利益共享一体化方面有所突破:“建议建立长三角发展基金,以政府资金为主导,同时在模式上有所创新,接受社会资金注入。这样可以避免无序竞争,实现各方利益趋向一致。”
阅读原文
记者丨刘子烨
来源丨联合时报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