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劳动报丨零工经济: “甜点”还是“主食”?

2019年08月28日



人物故事

人物:小可

职业:自由摄影人



  小可曾是一家传统媒体的摄影师,全国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奖项拿了不少。前些年,因为杂志关门,他跳槽去了一家企业,虽说干活的内容和以前在媒体做的变化不大,但是自由惯了的人受不了朝九晚五的坐班生活。没坚持多久,他就辞职不干了。

  回到“自由身”的小可并没有就此闲赋下来,毕竟还要养家糊口。喜爱摄影,喜欢自由,于是,他便成为了一名自由摄影人。不同于上班时,工作靠安排,自由职业者最大的困顿便是活儿要自己找。小可回忆,当时,他在各大影像平台都有注册,不仅为了方便同行之间的交流,有时候还能在论坛上接些零散的活儿。

  “刚起步的时候确实有点艰难,那时候不是有猪八戒之类的众包平台嘛,企业或者个人有任务就会通过平台发出来,能干的就可以去应标。我在这类网站上都注册了,但事实上符合我专业的活并不多。”小可在空闲的时候经常会上网看看,但是通过网络平台接到的生意只有几个。小可形容,这些众包出来的任务,不仅事务零散,而且开价都很低,有不少甚至低于市场价格,“感觉都是小打小闹,光靠这些活儿是要饿死的。”小可描述,过去,因为摄影摄像都是工作职责,单位会为个人配备器材,现在转为单干,很多设备都需要自己购买,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撑,难以为继。因此,平日里,他主要的营收还是依靠自己过去在工作中积累下的人脉资源,有时候,朋友之间也会相互介绍。就这样,资源球才会越滚越大。

  对于众包网站上发布的任务,小可说,在刚歇下来的时候确实做过,以摄像的活儿居多,但是因为网上挂出的任务都是简单描述,且需求鱼龙混杂,具体要做些什么还需要当面或者电话进行“二次谈判”,有的时候,谈着谈着就会发现,跟网上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平台在其中只是充当一个信息发布的角色。

  当然,做任务成功赚钱的情况并不是完全没有,只是很多时候都是一次性买卖,就此多个人脉,多些积累的可能性并不大。“一般都是客户有临时任务或是紧急任务才会挂在网上找陌生人去做,如果客户有这方面业务的长期需求,他们通常会找专业的合作伙伴订立长期契约,或是经过熟人推荐,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操作。”在小可看来,任务发布的临时性决定了这种“打零工”的形式只能是生意中的“甜点”,偶尔在空闲时做一些补充,无法成为“主食”填饱肚子。除此之外,小可认为,不能长期依赖网络平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平台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一项任务会有许多摄影师“竞标”,很多时候,因为竞争激烈,大家都在比拼谁给的价钱低,恶性竞争导致大家都关注价格,而少有人关注所提供产品的品质,这也是他作为一个专业摄影师很难接受的事实。

  正因为此,在经过几次尝试之后,小可还是将业务的重心转移到了“熟人社会”。有些朋友彼此脾性相投,知根知底,合作起来少了磨合的过程,收益来得更快更直接。同时,在这些朋友的介绍和推荐下,也有不少客源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在这方面,众包平台很难实现。

  从最初“单干”到现在相对稳定,小可已经不怎么需要上网寻找业务信息了。但是他依旧很感激当初那些网络平台,在他毫无头绪的时候提供了一种选择。“平台上接任务的大多数是兼职人员,有一份固定工作,靠一技之长赚点零花钱。当然也有专职做任务的,也确实有少部分人收益不错,只是那需要一定工作量的积累,或是接到大单,仅靠三五个小单,仍是难以为继的。”


零工时代来临了吗?

专家评析:邱婕(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零工经济,已经来临。零工时代,来了吗?

  小可的经历投射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曾在传统媒体工作的小可,曾经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过一段传统的劳动关系。在那些日子里,小可有固定的单位,按部就班的干着自己的活,端着自己的饭碗。然而,时代的车轮谁也无法阻挡,纸媒行业已不如往日辉煌。莫说小可,就是笔者,也曾无知无觉踏进纸媒的黄金时代,而后默默地看着曾经写过专栏、发过文章的报纸一家家的停留在最后一期。

  互联网的时代来临,从传统单位里走出来的人,要何去何从?小可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再找一家单位,既然纸媒的时代过去了,为免再次面临单位关门的窘境,小可选择了一家企业。可是,很快小可就不“舒服”了。企业严格的朝九晚五,打卡考勤制度让在媒体行业里习惯到处跑的小可不“舒服”。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在别人眼里舒舒服服的办公室工作,在小可看来实属鸡肋。这一次,小可自己选择了离开。

  犹如鲁迅先生当年的追问,“娜拉走后怎样?”生活要继续,更何况还要养家育儿。小可最终选择顺势而为,走进互联网的世界。小可想要成为自由摄影师,我猜大概就像国家地理杂志里那些摄影师一样走遍世界各地,拍遍风光旖旎。他首先去各大影像平台注册,开始寻求工作机会。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在这些平台上,工作的机会少得可怜。

  “光靠这些活儿要饿死的”,这是小可的体验。也是我们对互联网零工现状的一个判断。尽管近年来“零工经济”的热度不减,讨论者众多,但从学者的研究看,“零工”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美国独立研究机构的报告,在加州的零工经济从业者中,大约一半人挣扎在贫困线上。即使是一些对零工经济持肯定态度的研究,也仅将零工工作对劳动者的好处定位在补充收入不足。如JP摩根大通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认为,零工岗位主要是第二收入来源,被用来抵消常规收入的下降。

  当然,从企业的角度看,零工用工的好处显而易见。根据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Kelly Services发布的《2017年零工经济下的人才管理研究》报告显示,65%的人才和招聘经理表示,零工经济正迅速成为企业规划工作的新常态。换言之,企业在考虑将越来越多的传统工作岗位转化为零工岗位。

  零工经济的兴起,一方面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会对传统的就业产生冲击,导致传统就业岗位进一步减少。从总量来说,零工经济本身并不会创造多少新的就业岗位。从现有研究看,零工平台的作用主要是信息归集,将原本分散的就业需求归集到特定平台,提高工作与任务的匹配。

  但是,在这样的零工平台上,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加剧了。笔者延续布洛维的理论框架,如果说传统的“工厂体制”通过制造“赶工游戏”,使得劳动者在企业内展开竞争的话。零工平台则将这种劳动者间的竞争外部化,从而加剧劳动者之间的竞争性。这就是为什么小可发现,平台上的工作,“开价都很低,有不少甚至低于市场价格”。因为一份工作在传统模式下,参与竞争的劳动者可能就几个,甚至一些工作,企业都难以找到适合的劳动者。但在零工平台上,一个任务可能会收到数十数百的申请。竞争几十倍,上百倍的加剧,低价就不可避免。

  从国内外的经验看,零工平台对企业来说,能有效降低用工成本。但最终会让高技能劳动者离开这些平台,就如小可回归“熟人社会”,与“脾性相投,知根知底”的伙伴一起工作,不仅能提高收益,还能降低沟通成本。但对于更大多数的低技能劳动者来说,可能并没有这样选择的机会。

  鲁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做梦的人多了许多实现梦想的路,对许许多多的小可来说还是幸福的吧。


阅读原文


记者丨李轶捷

来源丨劳动报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