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一个鲜明主题。当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可以在哪些方面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呢?
从新一轮技术革命引发的新需求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已进入到一个“互联的时代”。在技术引发的社会变革面前,国家治理体系需要从传统的工业化、科层制、文件式的架构向网络化、扁平化、技术化的方向转变。
同时,考虑到网络社会变革的速度之快,国家治理过程中对事物的响应速度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以上海的社会治理改革为例,“一网通”“全网通”的平台模式不仅整合、调整了既有的社会治理组织机构,大幅压缩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在大数据和信用评估的协助下,得以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力和公平性、增强了全社会的法治化水平。
可以预估,过去以人力发挥主导作用的治理模式将在新技术的驱动下,朝着智能化、数据化和精确测量化提升。这本身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要素。
但需要看到的是,技术不是万能的。对新技术的运用不当或失于管控,如“算法歧视”和“数据滥用”等,不仅不会给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带来正向效应,而且可能带来“技术误导”。因此,仅就立法而言,有必要尽快展开系统性、规范性的大数据立法,在保障数据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使数据在双向流动中发挥正面溢出价值。
一定意义上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场对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不断检验和完善的自我革命历程。今天,这场自我革命可以跟新一轮技术革命进步进行有机结合,其产生的迭代式、嬗变式变革有望开辟更广阔的治理空间。
阅读原文
作者丨余南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基地余南平工作室首席专家)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