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方
iPad是这一代孩子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
朱家雄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
据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朱家雄教授介绍,国外在政府引导方面有成功的先例,如澳大利亚政府在教育数字化改革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沿。2009年陆克文政府启动“数码教育计划”,向每一名中学生免费发放一台笔记本电脑。2011年澳大利亚部分中小学试行“数字书包”和“早期教育iPad激励计划”。
根据最早试点的西澳settlers小学试用iPad的结果显示,高科技能很好地激发孩子们,尤其是男孩们,对阅读、数学和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兴趣。平板电脑的触控和互动性,使得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乘法表、图形认知、数数字等数学能力;在阅读方面,iPad让学生在学习发音、拼写和朗读时更积极。
黄洪基 上海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青少年工作系主任黄洪基教授认为,iPad在孩子中间很风靡,如果家长出于保护孩子视力或是强化其人际交往的理由不让孩子玩,这样孩子就会跟不上时代,和同龄人之间也会缺乏共同语言。iPad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已经与这一代人的成长密不可分不能因噎废食。成人们用成人的视角去看待,其实过虑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担心,主要是家长们没有把握好度,如果家长能够合理地把握好度,就可以让这个新生事物的优势得到有效利用。
我有一次到央视做节目,碰到我的朋友、央视的节目主持人张泉灵,她的儿子也在玩iPad并且爱不释手,玩到了规定的时间后,还想再玩三分钟,他央求妈妈再玩三分钟,他妈妈同意了,要求他信守诺言,果然三分钟后他就关上了iPad,继续去做其他事了。大人们怪孩子沉迷其中,主要的原因还在大人身上,只要把握好了度,并能做到合理的引导,iPad应该给孩子玩。
反对方
iPad分散孩子注意力、妨碍孩子接触真实世界
华爱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华爱华教授是著名的儿童游戏专家,她不赞成让年龄小的孩子玩iPad,“很多家长把iPad等平板电脑或是智能终端当成让孩子打发时间的工具,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越是年龄小的孩子受害越大。”
华爱华教授表示,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如果真实的世界没有接触过,就先接触虚拟的表征世界,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比如让孩子用iPad玩涂颜色的游戏,颜色用手指一点就涂上了,而真实的世界中涂色可不是这样的,真实的世界里涂色不可能这么容易,而且需要手眼协调,如果孩子没有接触过真实世界,所获得的认知却跟真实世界完全不一样,将会对他今后的真实认知有妨碍。”
华爱华教授建议,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不应该玩iPad,而应该多接触真实的世界,接触玩伴,搭搭真实的积木,到自然界去,而不要沉迷在网络世界而上瘾。iPad只是一种练习而不是学习,年龄稍长后对于真实世界有了认知了,再去进行表征世界的练习相对合适一些。
杨雄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上海曾经在一些学校尝试“电子书包”,就是用iPad辅导教学,引起了很大争议。“看上去好像很先进,但这样做对于孩子的认知、计算等能力的培养不但无益,还有害处。”
“iPad那种多窗口、多界面的形式,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杨雄说。之所以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差,和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大关系。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专一性,他们才能坐得住,踏踏实实地学习,对将来走进职场也有好处。
杨雄说,以iPad为代表的电子产品,里面的设置、游戏等内容,其实是为成人设计的。比如,我们小时候都要背唐诗宋词,即便不太理解其含义,但锻炼了记忆能力。而这些电子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海量的信息存放,所以孩子们都不需要背,手指一点就什么都有了,时间长了记忆能力很难提高。还有,我们小时候都训练过加减乘除的心算,可现在只要按键,就能得出答案,时间长了孩子的计算能力得不到提高。小孩子通过书写可以提高耐心,锻炼把握性和平衡性,提高动作的精确度。现在用手一划,相应的画面就呈现出来,简单易上手,却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最令人担忧的是,沉迷于电脑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杨雄说,“电子产品是没有生命的,是虚拟的。孩子们应该走进大自然,多和小伙伴接触,锻炼交往能力,而这些在虚拟空间是体验不到的。”
(本组稿件 早报记者 韩晓蓉)
《东方早报》 日期:2012年6月1日 版次: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