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创新文化”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办

2025年11月17日 卓越学术

  11月11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的“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创新文化”研讨会在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等高校研究院所与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华东师大,共同讨论“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创新人才沃土”。研讨会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王柏俊主持。

“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创新文化”研讨会在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在他们身上最能体现出科学家精神的真实写照。”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在致辞中回顾了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工作期间推动的对黄维垣等老科学家学术人生与科学思想的研究。在交大,他和学校师生深入挖掘和弘扬钱学森等一批老交大人的精神品质,让青年学子从中体会科学家的高尚情怀与战略思维。他认为“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亲自书写新的历史。”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视频致辞

  科学家精神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精神指引,是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根基。钱旭红在视频致辞中强调,科学家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求真和向善的执着,还要有超越学科壁垒、面向重大问题、面向科学前沿的思维。华东师大推动科技与人文艺术的深度融合,探索以科学家精神“厚植人才沃土”的实践路径。他希望科普工作与教育实践深度协同,创新大学课堂、辐射中小学与全社会。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视频致辞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哲学系双聘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巍在致辞中回顾了科学哲学的历史,探讨了科学家精神对哲学发展的感召作用,呼吁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深度融合。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哲学系王巍教授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朱承教授主持了“课程思政实践与研究报告”环节。作为上海学校课程思政示范团队负责人,朱晶教授汇报了《科学史与科学方法》课程的创新实践。这门课程的名称是童世骏教授拟定,源自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教育理念,历经多年发展,逐渐形成“科研-教学-传播”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课程通过三大路径实现价值引领:史料活化与情境还原、沉浸式实践教学、大中小学贯通传播。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也依托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带动一批学生参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实践之中,针对当下科普与科技传播中遇到的难题提出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

  博士生何欢汇报了他参与科学家学术思想研究与精神弘扬的过程,通过访谈、拍摄和学术网络分析,使静态史料转化为动态思想资源。硕士生张子琪分享了科学家精神进中小学校园实践活动,当学生因未拉窗帘导致实验失败时,教师借机传递在失败中修正的科研本真,这种“身临其境”的体悟远大于课堂讲授。

  专家研讨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社会认识论研究中心主任、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潘斌教授主持。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孟令耘围绕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提出“红黄蓝”文化融合论:红色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蓝色代表西方科学精神,黄色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科学家精神的塑造需要强化时代语境与代际差异,主张弘扬路径须百花齐放、与时俱进,为科学家精神的社会化传播提供了可操作性框架。

  上海市科委科普与科技传播处处长何家骥从政策实践视角与科普高质量发展目标出发,对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与科普工作提出一系列务实的见解。他提出科普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是“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角色要从“大水漫灌”到“桥梁搭建”发生转型,细化“科”与“普”,引入市场化机制。建议在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上创新载体,展开学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罗兴波教授以科技史专业视角把脉当前科普痛点,提出传播形式创新与边界问题,为科学家精神的“去神秘化”与“专业化”弘扬提供历史镜鉴与理论支撑。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黄少胥结合自身科研与科普实践,提出创新科普形式来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让科学家形象展现多面性、趣味性与人性化,培育系统性思维。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唐平建议将科学家精神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新时代北斗”等工程精神贯通,高校应利用科普基地资源建设校园文化高地,让科学家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坚实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科学史与科学方法》课程团队教师郁锋主持了自由发言与合作推进环节。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教学运行主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林德龙评价,哲学系虽无师范生,却通过此类实践培养出“多面手”,体现了“以哲学精神从事多元工作”的育人理念,提出未来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全校通识课程的设想。

  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副院长谢雨杉提出,书院制为文理艺跨学科融合提供平台,通过第二课堂培养科学传播人才梯队。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的代表指出,《世界科学》杂志正从纯译介转向“科学家访谈+科学规律挖掘”,尝试为严肃的“科学蛋糕”添加“糖霜”,使科学传播与个人兴趣、产业发展相结合。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馆藏部采集工程项目办主管高文静从馆藏资源角度,提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收藏的15万件实物,正从手稿背后的故事升级为科学方法与战略思维的挖掘,通过学术谱系研究揭示群像。

研讨会合影

  本次研讨会为生动讲好科学家故事、展示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提供了有意义的契机。与会学者高度赞赏《科学史与科学方法》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及科学传播创新,认为华东师范大学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明确表达未来深化合作、共同推进科学家精神弘扬与科学文化研究的意愿。

  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将继续助力推进科学家精神融入大中小学课程与社会大课堂,为进一步发挥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文、来源|哲学系 编辑|张新烨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