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十五五’法学学科发展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研讨会召开

2025年11月15日 教育强国

  11月13日,由华东师大法学院主办的“‘十五五’法学学科发展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普陀校区办公楼小礼堂举行。

  “‘十五五’法学学科发展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研讨会举行

  上海市老年基金会理事长、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府参事室原主任莫负春,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孙潮,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副主席沈国明,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文科资深教授郑成良,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言浩,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法学研究所所长姚建龙,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郑少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叶必丰,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金可可等专家应邀出席会议。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曹友谊,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朱军文,发展规划部部长、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柯政,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吕志峰,本科生院拔尖与通识教育办公室主任刘俊升,人事处师资管理办公室主任战新华以及法学院领导班子和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研讨会由法学院党委书记岑峨主持。

  曹友谊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国家“十五五”发展蓝图绘就的背景下召开的,是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水准的重要举措,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法学学科发展,积极促进法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对于教育法学、涉外法治等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特色专业,学校给予充分肯定。他希望法学院把握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历史机遇期,持续深耕学科建设。同时,曹友谊期待与会专家畅所欲言,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为法学学科人才培养贡献真知灼见。

  法学院院长林彦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华东师大法学院的院情概况。

  莫负春指出,高度重视法学院的建设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法学具有带动辐射作用。未来,应创新法学院治理方式,坚持实践导向与应用导向并重;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融合发展的优势;要科学预见、敏锐捕捉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法治需求,为高水平对外等重大战略提供法治方案。

  孙潮认为,法学学科发展需要科学制定规划,精准对标社会发展需求。同时,法学院应突显办学特色、优化教学方式、深化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加强国际规则制定研究。

  沈国明提出,华东师大拥有优良的学术传统,法学院虽成立时间相对较晚,但具备鲜明特色与独特优势。学院应以法学为基础,依托教育学、外语等相关优势学科,大力发展教育法学、涉外法治、宪法与行政法学、立法学等学科。同时,应与地方政府建立密切联系,在知识产权、商务谈判等领域强化合作,共同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郑成良指出,华东师大完全有实力建成一流法学院,办学特色必须以融入主流为前提。学院应充分利用上海的区位优势,明确“学科、领域、项目”三大特色定位。此外,还可着力发展人工智能法学、发展城市治理与基层治理等特色研究领域。

  刘言浩认为,法学院应注重规划的落实,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法学院应继续扩大专职教师规模,充分把握上海的区位优势,支撑学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与实务部门的合作以及国际合作交流。

  姚建龙指出,华东师大法学院应朝着“学科完整、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目标迈进。唯有学科体系完整,才能及时回应社会需求。为此,师资队伍应兼顾体量与质量,力争在一些重要指标上实现突破。

  郑少华建议,法学院应立足学校整体资源,确立明确的愿景目标。同时,应扩大师资规模,以支撑一流法学院的学科布局与人才培养体量。此外,应在关键科研指标上有突破,并建立可持续的筹资体系。针对涉外法治与数字法治等新兴领域,他认为应结合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需求,聚焦立法研究,并善用学校国际合作网络,与具有代表性的顶尖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叶必丰通过具体案例深入阐释了“入主流”与“强特色”的辩证关系,并强调特色必须建立在主流学科优势之上。同时,要着力培育领军人才,并在关键科研指标上有突破、有亮点。

  金可可认为,新兴领域的研究最终仍需回归传统部门的底层逻辑,建议学院优先加强传统学科建设,鼓励教师在深耕本专业基础上跨域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科阶段要“减学分、强核心、控实习”;研究生阶段则应明确就业导向,同时建立学术人才早期发现与重点培养机制。

  朱军文对与会专家致以诚挚谢意。他表示,专家提出的建议不仅为法学院发展指明方向,对学校其他学科的规划制定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他特别指出,将认真研究专家关于师资引进、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具体建议,在编制核定、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给予法学院更大支持。他强调,学校组织部将全力配合法学院发展需要,做好人才服务等保障工作,为法学院在“十五五”期间取得突破性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吕志峰表示,法学院在学校整体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为“特色引领”,这就要求学院在规划中必须明确主攻方向,实现重点突破。他提出“三层提升”路径:一是巩固现有特色优势,加快团队扩容;二是审慎选择新兴领域,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衔接;三是主动开展跨学科合作,提升法学在交叉研究中的主导权。

  战新华介绍了学校人事部门支持法学院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针对专家提出的师资规模问题,她建议学院根据重点发展方向提前布局,充分利用学校人才政策,在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引进上实现突破。她特别提出,将协助法学院拓展博士后“师资蓄水池”功能,通过跨学科联合培养机制,为新兴方向储备师资。

  林彦在总结中再次向各位领导、专家表示感谢。他表示,与会专家提出的真知灼见为学院“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将系统梳理、充分吸收各位专家的建议,尽快形成规划草案。他恳请各位专家在未来论证规划、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继续给予指导,共同推动华东师大法学院在“十五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



图文、来源|法学院 编辑|刘子衿 编审|郭文君